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625篇
海洋学   26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饱和黏土中固定锚腚拖曳锚的嵌入轨迹和承载力预测是深水系泊系统设计的关键。从固定锚腚拖曳锚在饱和黏土海床嵌土的初始状态出发,将固定锚腚拖曳锚和周围土体视作宏单元,假设在锚链拉力作用下宏单元沿土体屈服面法向运动,利用锚链方程计算锚眼拉力,基于增量迭代法建立了预测固定锚腚拖曳锚嵌入运动轨迹和锚眼拉力的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程序预测了Bruce Dennla MK4固定锚腚拖曳锚、Murff算例拖曳锚在饱和黏土中的运动轨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正确,可以用于预测固定锚腚拖曳锚嵌入饱和黏土全过程中板锚的运动轨迹、运动形态和锚眼拉力;固定锚腚拖曳锚嵌入过程中,锚运动形态有一个调整过程,因此,旋转角先减小,而后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952.
于慧明  杨泽  都基众 《地质与资源》2018,27(2):199-203,191
为了解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地下水化学、水质及微生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沈阳市已建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场地,对回灌井定期(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监测水质及微生物,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源热泵系统运行对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a·Mg型变化为监测早期的HCO3·SO4·Cl-Na·Ca及监测后期的HCO3·SO4-Na·Ca·Mg型)及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温度变高或变低均抑制微生物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地下水中稳定化学组分的浓度影响不大,对"三氮"及Fe、Mn浓度产生波动,导致地下水质量等级略有变化.因而今后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热泵系统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监测.  相似文献   
953.
于磊磊  漆继红  许模 《中国岩溶》2015,34(5):438-444
西南岩溶水系统边界条件复杂,其中水头隔水边界在水动力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具有不稳定的隔水特性。文章以昆明吴家营岩溶地下水系统为例,通过水化学组分动态序列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边界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岩溶水系统水动力条件丰水季优于枯水季,并存在与边界外发生水力联系的越流通道;丰水季时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在高水力梯度的驱动下向下绕过玄武岩隔水层,通过下部阳新灰岩对系统内岩溶水进行越流补给,枯水季受深部滞流阻水影响,越流补给现象不明显;由此得出此类水头边界的隔水特性会随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具有动态响应特征。研究成果对当地岩溶水资源量的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4.
以3D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济阳坳陷深层进行构造 地层分析和构造解析,系统阐明了中、新生代各期构造运动在研究区的地质表现,确定出收缩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系统和走滑构造系统等多期构造样式;提出印支期逆冲断层系由多条显著向NE或NNE向凸出的弧形展布断裂系组成;识别出代表燕山主期构造运动的不整合界面(Tgm),确定了J3-K1时期断陷盆地的分布格局;认为印支期逆冲断裂系统是控制本区晚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的重要的控制性先存基底构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盆地复杂的叠合结构和山脉 盆地的转换过程及机制。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揭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陆内动力学过程,对于研究区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5.
采区上覆岩层离层注浆是控制开采沉陷的重要技术,离层的形成和位置判别对正确实施离层注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可注浆离层的产生需满足3个条件:弱面剪切破坏、岩层完整性和岩层组的岩性差异性条件。利用这3个条件和莫尔-库仑破坏准则,建立了完整的采区上覆岩层离层形成的力学判据。结合采区上方应力计算的解析解或数值方法可以准确地、方便地确定离层是否产生及产生位置。  相似文献   
956.
在活动造山带的研究中,剥蚀作用被认为与大气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越来越 多的研究证据发现,气候因子在山脉的演化中承载了重要的影响力,降水被认为是活动造山 带剥蚀作用的动因。研究者用降水量和剥蚀强度的对应来阐释气候对山脉演化的制约。然而 也有学者提出反面例证来否定降水量与山脉剥蚀强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否定气候因子在 活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影响。由此而提出的科学问题是:降水究竟与剥蚀强度有没有关 联?降水怎样影响剥蚀强度,遵循怎样的机理?在详细分析活动造山带剥蚀作用过程和机理 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降水势能的概念,在校验和整合TRMM 降水量数据与Etopo1 数字地貌 数据体之后,计算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降水势能空间分布。同时,收集整理了喜马拉雅造山 带内已公开发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龄数据,以此为数据库获取了喜马拉雅剥蚀强度 时空分布格局。通过这两个数据体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剥蚀强度与 降水势能之间有很好的空间耦合性。这说明, 在喜马拉雅构造带, 现今的AFT 年龄空间分 布,是受气候作用主导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带大约2.8 Ma 以来的AFT 年龄与现 今的降水势能秩相关性显著,且有局部最优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喜马拉雅带的剥蚀空间分布 受第四纪以来很年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降水过程所控制。最新的气候样式决定了现今的 降水过程,控制了造山带剥蚀强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57.
加多措岩体因逆冲推覆断裂切割、肢解而分布于三个不同的逆冲推覆岩席之上,且产出形态多样。经对比研究,建立了岩石谱系单位;经条件分析,成岩时代及岩性对比,划分了四个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探讨了成份极性特征,并确定甘孜-理塘结合带的俯冲方向是由东向西。  相似文献   
958.
讣告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文熙先生因病于2001年1月1日14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黄文熙教授1909年1月3日出生于上海。早年留学美国,1937年归国任教于原中央大学水利系。解放后,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任教授,兼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195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文熙教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曾先后担任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副…  相似文献   
959.
利用压水试验资料分析了主厂房区岩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渗透性。在水平方向,主厂房区岩体的渗透性以微透水-弱透水为主,部分甚至不透水,个别岩体中等透水,厂房位于比周边岩体渗透性弱的区域上。在垂直方向,主厂房区大部分岩体的渗透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但也有小部分岩体的渗透性变化不明显,并非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岩体中高倾角的裂隙和断层比较发育。在同一高程上,断层端点对岩体透水率有较大的影响,断层端部发育聚集的地方,岩体的透水率大。  相似文献   
960.
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地裂缝大都是在地表能直接看到的地裂缝,然而埋藏在地表之下不易被人类所察觉的隐伏地裂缝发育数量更为众多,并且隐伏地裂缝因活动速率的不同可能招致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的工程建设活动。为了研究活动速率不一样的隐伏地裂缝之间有什么发育特征上的不同,进行一组物理模型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当隐伏地裂缝以不同速率活动时,其所形成的反倾裂缝和直立裂缝的形态特征、地表土体位错量以及土体对深部沉降的吸收作用均有明显的不同。并且当隐伏地裂缝慢速活动的一个活动周期内,其地表土体位错量随深部底板的的活动过程会出现典型的三次"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