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新生代,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系统总体受到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部俯冲碰撞的作用, 在大陆边缘形成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和断陷-坳陷盆地, 主要发育松辽、渤海湾、江汉、苏北、东海、珠江口和北部湾等盆地.基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中生代构造背景分析和新生代盆地的分布特征, 对其中的7个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分析.通过周缘板块和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火山活动、低温热年代学、气候演变等对比分析, 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相似文献   
12.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13Ma间至少存在3次大规模的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在约49.5Ma、45.5~33Ma、25~16Ma,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发现经矫正后的沉积速率峰值与前人所总结的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期可以较好地对比,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及沉积速率对其发展的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浩特宝力根苏木乌勒吉图剖面哲斯组灰岩中发现大量腕足化石,共计18属23种。该腕足群落以长身贝目、石燕目为主,化石组合面貌具有典型的哲斯动物群特征。可将其由下至上划分为2个组合:ⅠYakovlevia mammata-Anidanthus rugousa组合;ⅡAnidanthus ussuricus-Rhombospirifer zhesiensis组合。其中,组合Ⅰ地质年代为Kungurian期—Roadian期,组合Ⅱ地质年代为Wordian期。通过对腕足冷暖属性特征研究,发现组合Ⅰ属于凉水型-分异型,组合Ⅱ属于凉水型-微渗型。对比其他地区的哲斯腕足动物群可以看出,Kungurian期—Wordian期哲斯腕足动物群由单一的凉水型向混生型演化,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的构造运动和晚古生代冰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系钻孔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第四系沉积物ZK25钻孔为例,通过AMS14C年代测定及其粒度与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孔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早更新世为河流沉积,至晚更新世出现河湖相交替沉积,较为干旱;进入全新世由于降雨增多而沉积了较厚的冲积层,随后变得冷干;全新世中期则变成稳定...  相似文献   
15.
抚顺盆地中-晚始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一  杨兵  夏浩东  邓会娟 《地球科学》2021,46(5):1848-1861
为重建东北地区中-晚始新世古气候,对抚顺盆地孢粉进行传统鉴定,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划分孢粉组合,结合共存分析法对孢粉组合定量化以建立研究区的古气候参数值.鉴定出孢粉67属,划分出(Ⅰ)Quercoidites- Tricolpopollenites- Betulaceoipollenites组合;(Ⅱ)Piceapollis-Tiliae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组合;(Ⅲ)Quercoidites-Betulaceoipollenites-Ulmipollenites组合;(Ⅳ)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Ephedripites组合;(Ⅴ)Betulaceoipollen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组合,其中组合Ⅰ、Ⅱ、Ⅲ时代为中始新世;组合Ⅳ、Ⅴ时代为晚始新世.植被类型也经历了:落叶阔叶林-草原型植被→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型植被→落叶阔叶林-草原型植被→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转变.气候带经历了由亚热带、亚热带-温带湿润性气候向温带半湿润性气候的转变,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均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趋势与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相耦合.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公社果勒半沟剖面原大磨拐河组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38属82种,可确定为Cyathidites-Quadraeculina-Neoraistrickia组合,该组合见较多的中侏罗世早期常见分子,通过对比确定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并据此将该套岩石组合从原白垩纪大磨拐河组解体出来。通过地质时代对比,结合岩石地层特征,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万宝组上部。通过对万宝组孢粉组合的生态习性的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的古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古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偏湿润。此外,该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的孢粉在面貌特征上极相似,为古植被在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上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 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 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 并划分为2个组合: (Ⅰ) 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 (Ⅱ) 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ediastrum组合。组合Ⅰ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中期; 组合Ⅱ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晚期至Chattian早期。植被面貌变化为: 针阔混交林, 底部生长着蕨类植被→针叶林。通过孢粉组合属性特征的研究得出孢粉组合Ⅰ代表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湿度相对较大; 孢粉组合Ⅱ代表了亚热带较湿润性气候。通过共存因子分析得出: 在渐新世Rupelian中期至Chattian早期时间段内百色盆地年均降雨量(MAP)在797.5~1 293.7 mm之间, 年均温度(MAT)在11.3~22.6℃之间, 为北亚热带气候特征。而现在的百色盆地位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度: 22.0℃, 年均降雨量: 1 070.5 mm), 二者的差异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右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徐迎港  陈新甫  杨波  韦一 《气象科学》2021,41(5):668-677
为提高江苏省地区雷暴监测预警能力,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雷暴探测回波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苏省2014年7—8月的夏季雷暴进行特征研究,研究了雷暴反射率核心区域的演变特征、不同温度层反射率因子与地闪频数随时间的相关性问题和雷暴发展过程云内粒子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成熟之前,雷暴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区域的强度、高度和云顶高度不断增加,以及对流发展旺盛,当雷暴成熟之后,雷暴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对应高度就会不断降低,雷暴将趋于消散;雷暴能够发生闪电的主要特征是40 dBZ回波顶高度要高于0℃温度层高度;雷暴中闪电的产生和霰粒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湿霰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