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3篇 |
大气科学 | 59篇 |
地球物理 | 105篇 |
地质学 | 160篇 |
海洋学 | 50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76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正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学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郑州地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中俄和海峡两岸地震监测预测学术研讨会"(Sino-Russian and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于2013年10月20-21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涉及地震机理、地震监测预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及其实践成果.共有31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报告,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曾佐勋教授做了题为"地震预测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倪四道研究员、郝晓光研究员和胡小刚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超浅地震"、"强震短临预测研究战略思想探讨"和"汶川地震震前地脉动分析"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做了题为"地震遥感监测技术十年 相似文献
105.
106.
钙质砂抗剪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沉积的钙质砂与石英砂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别。对取自南海岛礁的钙质砂进行了单次往返环剪试验以分析钙质砂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中考虑了相对密实度和竖向应力对结果的影响,并与相同级配和试验条件下的石英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钙质砂正向剪切时应力-位移曲线为软化型,具有明显的残余强度特性,而反向剪切时则表现为硬化型,正向和反向剪切强度基本一致;石英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均表现为软化型。钙质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在0.75~0.93之间;石英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残余强度与对应峰值强度的比值在0.89~0.96之间。相同级配和试验条件下,钙质砂残余强度均大于石英砂,且强度比值基本保持在1.05~1.3之间。在100、200 kPa竖向荷载作用下,钙质砂0.5~2.0 mm的颗粒发生了破碎,破碎率分别为4%和6%。 相似文献
107.
中国近50年气温变化准3年周期的普遍性及气温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以高频变化为主,普遍存在着准3~4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准3年周期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周期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年气温的周期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增暖趋势,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升温要大于除西南地区外的南方地区。如果按照线性趋势升温,2010-2029年气温上升幅度不会超过1℃。 相似文献
108.
南极高原拥有独特的天文观测优势,为了对南极中山站夜天文观测条件进行实测研究,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门研制了一套具有耐低温、自动除雪除霜等适应南极气候特征的全自动全天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全天云量、天光背景和全天图像,并将信息推送到网页实时显示。介绍了系统的研制及为适应南极气候进行的耐低温实验,统计分析了中山站2016~2017年的全天信息数据,结果显示,中山站2016和2017年的可观测时间为772.21 h和437.38 h,可观测夜数为93 d和51 d,天光背景最大真实值为22.05 Mag/arcsec 2,年平均气温为-10.6℃,最高气温19.1℃,最低气温为-44℃,20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5.2%。 相似文献
109.
利用MODIS数据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获得提取地表温度所需要的2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然后对热红外波段b31、b32运用劈窗算法提取出陕北地区地表温度;并利用两种不同经验公式参数得出的结果与相应位置气象观测站观测的卫星过境时刻的地表气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劈窗算法简化模式能获得较准确的地表温度,符合陕北地区的实际地表状况,印证了应用该简化模式可以在大范围内快速实时监测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介绍了在平原复杂地表及地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方法和处理技术,以保证野外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资料科学采集和高质量的数据处理,说明了三维地震勘探在水网区(河流、鱼塘、水库)、铁路、村庄及工厂、地下构造复杂等等的地区取得了成功,并为今后地表及地质复杂地区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