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无锡都市区制造业的区位决策影响与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要素分析,讨论各区位因子对制造业适宜性分区的控制作用。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市为例,综合考虑生态约束、开发引导和相关空间因素,分别选择生态服务功能、灾害易损性、水环境风险进行生态约束要素分区评价;选择交通、集聚规模和土地潜力指标进行开发引导要素分区评价;同时考虑城镇和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全市域制造业的适宜性分区,作为制造业空间区位决策的依据,其中生态环境约束较弱、开发引导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布局制造业项目,而生态环境约束较强、或开发引导较弱、或人口相对稠密、或优质农田分布的地区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制造业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72.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太湖地区工业绿色化进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湖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化,对保护太湖,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濒临太湖的无锡市为例,通过企业环境统计和问卷调查资料分析,考察该市工业绿色化进程及其与环境压力、企业性质的相关作用,得出以下结论:①无锡市工业绿色化不断发展,工业结构中高污染行业逐步缩减,企业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明显改善的趋势;②无锡市目前企业实施绿色化的生产行为主要压力来自政府管制,只有少部分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压力意识;③企业的环境行为与企业的规模、所有制、区位等密切相关,规模大的企业环境行为较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环境行为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④无锡工业绿色化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地区要推进工业绿色化的进程,仍然要强化政府管制能力,并引导市场和公众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环境压力的LISREL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企业的环境压力就是企业受到的来自外部的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的各种压力。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我国较发达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的构成、程度及其变化,以便调整和创新环境制度,推动工业绿色化的发展,本文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ISREL模型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及其不同方面的贡献程度。结果指出该地区目前的企业环境压力仍然以政府的行政管理压力为主,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仍然主要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市场的压力虽逐步增强,但尚未成为主导,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压力不强,公众的压力也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市场和公众是主要的环境压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在继续保持政府环境压力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强市场和公众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75.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相互关联,是地区间分工的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984-2008年间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关联分析,发现地区分工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并非同步,不同时期对各类地区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较低水平时期,中心和外围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同时存在“假性分工”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过程中,中心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下可能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率先步入升级通道使其专业化加深,而外围地区的被动地位以及发展的冲动往往对产业承接的选择能力较差,一定时期内专业化反而会出现下降.其原因是外围地区接受了大量的非优势产业,其中有部分产业是中心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外围地区有可能会步中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76.
科学认知城市多中心演化规律和规划实践对理解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逻辑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多中心概念与测度、驱动机理、绩效研究,以及中国城市多中心的规划实践等方面梳理了相关进展。研究表明,多中心性的概念涵盖形态、功能和治理3个维度,通常基于中心与次中心的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测度;城市多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体制交织、市场力量权衡选择和政府规划干预互馈的空间结果,触发和推动的主导因素既具有趋同性,也存在异质性;多中心发展策略在优化空间组织的同时可能带来一定负外部性,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纳入研究范畴;多中心发展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空间治理、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但规划实施成效有待检验。未来,城市多中心研究应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利用多源数据探究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多中心性,重视城市多中心的动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加强对城市多中心多重绩效的系统分析,以及关注多中心规划实践涉及的多层次治理以及治理变革中的整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77.
利用NCEP/NCAR和ECMWF 1961~2000年北半球逐月平均的500 hPa和1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系统--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做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1980年以前两者存在较大差异.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出的副高明显偏弱,而其所反映的副高的变化在幅度和强度上均大于ECMWF再分析资料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所得出的副高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不真实的.在1969年、1979~1991年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南亚高压中心强度明显比ECMWF的强,特别是1992~1995年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南亚高压中心强度更强且中心范围更大.此外,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所反映的南亚高压的变化在幅度和强度上也都大于ECMWF再分析资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张蕾  陈雯  薛俊菲 《地理研究》2012,31(4):701-710
本文构造了一个规模经济和机场行业特征作用于机场运营效率的理论框架,并以上市机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首先,机场规模与机场效率存在一定关联,上市机场中规模较小的机场存在规模经济,此类机场规模仍然有拓展空间,而规模较大的三大枢纽门户机场效率则相对较低,出现了规模经济递减情况,另一方面,除机场规模外,存在其他效率影响因子,因为不同机场在同一规模截面,其效率迥异;其次,机场行业"双高双低"的特征显著影响了效率高低,使得各机场效率均呈周期性起落变化;最后,优质管理会有效提升机场效率,深圳宝安机场作为国内中型枢纽机场,以其优质资产管理和良好财务状况,在六大上市机场中持续高效运营。因此,大中型枢纽机场在不断追加设施投入的同时,须更加注重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内涵式发展推动机场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79.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复杂的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目前对其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历史仍存在多种认识。为进一步查清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的过程,对位于珠江口西岸的QZK6孔,在沉积结构、构造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MS14C和光释光(OSL)测年、有机碳同位素、粒度等对第四纪地层的形成年代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孔39.40~27.38m发育晚更新世风化层、河流等陆相沉积体系,27.38~2.00m发育全新世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全新世三角洲沉积又可分为27.38~5.30m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组成的退积式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5.30~2.00m的河口湾-三角洲前缘进积式三角洲沉积体系。该孔第四纪沉积特征揭示的环境变化,是对末次冰期低海面、早中全新世海面升高及晚全新世下降的响应。  相似文献   
80.
长三角地区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加伟  陈雯  袁丰  魏也华 《地理研究》2021,40(7):2020-2035
不同于企业绿地投资优选最佳区位,并购投资的关键在于买方和标的企业间的配选、交易与整合,其时空动态性需要从并购双方地理分布格局、投资联系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刻画。本文以长三角作为研究案例区,通过企业并购投资数据库建构与多元技术方法应用,重点分析区域尺度的企业并购网络时空动态性,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企业并购双方共同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上海以及沪宁、沪杭甬沿线地区,但并购双方空间集散趋势出现分化,标的企业向外围区扩散的态势更为明显,买方企业则进一步向上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区集聚。② 长三角基于企业跨区域并购投资联系的县市(区)网络不断加密、拓展,但上海中心城区、浦东新区以及杭州、南京等城市市区的核心节点地位日益强化,核心区与外围区、一市三省、大都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企业并购投资联系强度的空间“不对称性”也较为明显。③ 伴随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长三角企业并购网络时空动态性经历三个阶段,即单核心、弱网络联系阶段,单核心、多次级重要节点、网络联系加强阶段,多核心、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基本形成阶段。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探析有助于丰富经济地理学界的企业投资网络及区位模式研究,能够为全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等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