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Initializ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yphoon numerical prediction. This study applied a typhoon initializ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Incremental Analysis Updates (IAU) technique in a rapid refresh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Typhoon Lekima (2019). Two numeric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or without application of the IAU technique after performing vortex relocation and wind adjustment procedures were conducted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hich did not involve a typhoon initialization scheme.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fields indicated that the relocation procedure shifted the typhoon circulation to the observed typhoon region, while the wind speeds became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s following the wind adjustment procedur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sensitivity and control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the vortex relocation and wind adjustment procedures could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typhoon track and intensity in the first 6-h period, and that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extended throughout the first 12-h period of the prediction by the IAU technique. The new typhoon initialization scheme also improved the simulated typhoon structure in terms of not only the wind speed and warm core prediction but als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ye of Typhoon Lekima. Diagnosis of the tendencies of variables showed that use of the IAU technique in a typhoon initialization scheme is efficacious in resolving the spurious high-frequency noise problem such that the model is able to reach equilibrium as soon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32.
1970-2007年西藏念青唐古拉峰南、北坡冰川显著退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99年和2007年夏季,利用GPS技术先后对念青唐古拉峰(念峰)南、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同1970年比较发现,过去近40 a来5条冰川退缩显著,1970-2007年间念峰北坡的拉弄和扎当冰川与南坡的爬努冰川末端平均退缩速率均接近10.0 m.a-1;西布冰川在1970-1999年间达到38.9 m.a-1,而爬努冰川流域海拔较高的小冰川5O270C0049退缩幅度较小,为4.8 m.a-1.2007年野外观测发现,爬努冰川1970年代的积累区有冰面河形成.念峰周围的冰川变化,不仅仅是末端的显著退缩,而且消融区面积也在扩大.  相似文献   
33.
通过2007-2011年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对西藏纳木错流域MODIS两种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的空间差异,以及流域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利用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要素(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积雪密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候参数(气温、降水量、风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MOD10A2数据的积雪识别精度(67.1%)高于MOD10A1(42.2%),总识别精度(73.0%)略低于MOD10A1数据(78.4%).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存在空间差异,积雪在流域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最先累积,之后为流域东部,最后为流域西部;积雪消融的空间变化则相反.由此导致流域积雪日数南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及西北部最小.纳木错流域各积雪要素的年内变化存在双峰值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11月和1月,积雪在10-11月受降水和气温共同作用,12月至次年3月主要受气温影响.纳木错流域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1.9%,受湖泊效应影响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达到50.6%,而其他区域仅为18.3%.同时,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平均积雪深度、积雪水当量均显著大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4.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05δ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6-8月)间存在.δ18O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大气环流背景.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及动力分馏模型对阜康-安塞沿线降水δ18O的定量模拟结果,揭示了西北地区降水水汽的分馏主要以动力分馏为主,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历经了一定的二次蒸发过程,其降水水汽中也混入一定量的由局地再蒸发的水汽.此外,利用西北地区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的乌鲁木齐、和田、张掖、兰州、银川和西安6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的δ18O与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δ18O进行定量估算;基于乌鲁木齐站点12年的δ18O资料对该地区的温度拟合,为历史气候的定量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气候条件和植被地形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对于水资源管理及其相关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陆面水文模型VIC驱动统计模型RTFN开展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探讨黄淮海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地下水埋深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远大于温度变化,埋深较浅区比埋深较深区敏感.在温度变化2~5℃,降水变化±15%的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区平均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大致为-81~96mm.由于地下水具有自记忆性,导致埋深对降水盈余响应滞后.该地区最大的埋深变化出现在8月.  相似文献   
36.
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与减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6—7月对珠江龙滩库尾至长洲坝下江段干支流鱼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418尾,隶属于10目23科82属122种.分析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生态类型、珍稀濒危特有鱼类采样情况、各江段群落相似度和鱼类多样性等,并与该区域鱼类历史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体来看,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后,由于大坝阻隔、水文情势改变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海洄游性鱼类和河口鱼类受大坝阻隔影响分布范围变窄;珍稀濒危特有鱼类由于生境破坏,种群规模变小,濒危程度加剧;库中江段流水性鱼类种类数和资源量显著下降,静缓流鱼类成为优势种;外来鱼类种类多、分布广.对导致珠江干流鱼类资源衰退的其他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过度捕捞、生境破坏、水污染和外来鱼类入侵等.针对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及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了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生态调度、渔政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取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可视化的方法分析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核心学术团队,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公开发表的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LDH的研究文献,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6月1日。数据信息的提取使用NoteExpress V3.0软件,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的评定采用普赖斯定律(Price Law)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挖掘的结果采用Netdraw 2.14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各团队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方向。结果:共纳入5170篇文献,确定综合指数>150的核心作者115名,可研究的学术团队6个,分别是张军团队、李义凯团队、房敏团队、吕立江团队、黄锦军团队、张晓刚团队。结论:6个学术团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LDH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各团队治疗LDH的手法方式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大部分传承于特定的传统骨伤手法流派,且注重中医相关理论。骨伤手法治疗LDH在当代虽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骨伤手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38.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pluvialis)是天然虾青素的最佳来源,它可以在高光胁迫等不利条件下转变成厚壁细胞并积累大量虾青素。然而,目前从微小RNA (microRNA, miRNA)层面来揭示在高光胁迫下雨生红球藻次级细胞壁形成和虾青素合成的机理研究尚未见报道。对高光处理下三个时间点的雨生红球藻样品进行microRNA测序,共鉴定出342个已知miRNA和283个新miRNA。在这625个miRNA中,其中有206个miRNA的表达量受高光影响,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参与了淀粉与蔗糖代谢、甘露糖与果糖代谢、糖酵解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等重要代谢通路。结合转录组结果发现,高光胁迫下有6个miRNA调控了3个和次级细胞壁形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有5个miRNA调控了5个和虾青素生物合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揭示了雨生红球藻在高光下miRNA调控次级细胞壁形成和虾青素生物合成的潜在机制,为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代谢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文章基于2014年11月采集的三门湾海域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水产品样品14个,分析其中各重金属元素(Hg、As、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重金属污染指数法对各样品污染现状进行评价,进而采用重金属摄入量和危险指数法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通过食用各类水产品的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甲壳类的Cd处于轻污染水平外,其他各重金属含量均处于正常的背景值范围内;当地不同年龄段人群通过食用各种水产品而摄入的重金属含量均远远小于FAO/WHO推荐的重金属日摄入量;危险指数(THQ)结果显示,成年人和青少年食用各类水产品没有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儿童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尤其是Hg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0.
The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ovariances of glaciers and lakes woul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within a basin in Tibet. This study focuses on glacier and lake variations in the Mapam Yumco(玛旁雍错)Basin (covering 7 786.44 km2)by Integrationg series of spatial data from topographic maps and digital satellite images at four different times 1974, 1990, 1999,and 2003.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decreased lakes, retreated glaciers, enlarged lakes and advanced glaciers co-exist in the basin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2) glacier recession was accelerat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warmer climate; (3) lake areas in the basin are both reduced and enlarged by an accelerated speed with more water supplies from speeding melt glaciers or frozen ground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