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该文利用1951—2013年贵阳站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其极端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结合DERF2.0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输出的500 h Pa高度场格点资料,将高度距平场与该站极端降水日数距平值利用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5月26日起报1~40 d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贵阳站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极端降水日数偏多的时段,其余时段呈现偏少特征,在21世纪10年代之后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影响贵阳站各旬极端降水日数的天气系统在月内具有阶段性的调整和变动,相比月尺度大气环流信号的稳定性较弱;对比固定时段建模和滑动时段建模下极端降水日数的预测结果,发现固定时段建模的预测结果与实况较为一致,尤其是月尺度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相关系数较稳定,旬尺度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12.
安顺市特大气象干旱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7月—2010年4月安顺市发生的特大气象干旱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这次气象灾害具有时间长、范围广、旱情重、危害大等特点,是安顺市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属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13.
陈贞宏  杨益  于飞  廖波 《贵州气象》2010,34(6):18-21
为充分利用安顺市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暴雨灾害的风险特征,该文以安顺市作为研究区域,以乡镇为基本风险单位,从现代灾害风险理论出发,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利用研究区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准2a逐小时降雨资料,对明显暴雨过程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和区划,建立了反映暴雨灾害危险性的最大日雨量、3h滑动最大降雨量、前10d总降雨量等3项指标和描述承灾体的易损性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2项指标为基础的暴雨灾害评估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极差标准法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并借助于ArcGIS平台,将影响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得出安顺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安顺市暴雨灾害风险分布呈自北向南递减,而从市南部来看,则有自西向东递减趋势的特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安顺市西秀区和普定县,紫云县为暴雨灾害低风险区,其中关岭县的岗乌镇、八德乡处于高风险区,这与2010年6月28日特大山体滑坡泥石流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暴雨事件灾害评估和预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统计了安顺市1986—2009年的暴雨站点资料及其对应的灾害资料,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暴雨灾情数据库。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了暴雨灾害的评估方法,建立了划分标准,将暴雨灾害灾情划分为5个等级,经与实际灾情比较表明划分结果合理可用。研究了暴雨引发的灾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数值预报释用的暴雨预评估模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安顾暴雨灾害评估和预评估系统,已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1年年初和2008年年初2次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天气形势、冷空气、水汽和大气层结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静止锋是贵州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2008年较2011年冷暖空气均较强,故锋区强、锋面坡度较小,这是2008年冰冻天气强于2011年的主要原因;冻雨的发生与层结的逆温有很大关系,逆温发展的阶段均能较好地对应每一次冰冻过程;逆温强度强且长时间存在是2008年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2次过程中低层锋区附近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形成雨雪天气;对2011年降雪和冻雨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降雪与冻雨最明显的特征是降雪时层结基本无逆温,逆温层的出现是降雪转换成冻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8年安顺市大风、暴雨、雷暴、冰雹、高温、低温、霜冻、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 ann-Kendall法等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风、雷暴和低温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分别于1972、1984和1986年发生趋势突变;高温、暴雨增多趋势及冰雹和霜冻频数总体趋少变化不显著,其中,冰雹基本处于少变的稳定态势。雾日有增加的趋势,平均10 a增加0.8d。从低温、雷暴、大风、霜冻明显减少的时段来看,其变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安顺市显著增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顺市近45a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安顺市6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气温和降水异常年、气候突变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a来安顺市气候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除春季外,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升温明显,但未出现突变现象。夏季和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秋绵雨出现的天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气温异常偏高年的次数远多于异常偏低年,降水异常偏少年多于异常偏多年。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和K干旱指数, 对贵州安顺地区1971-2011年41 a来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状况、演变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对严重的干旱时段, 两种指数均能表现出来, 对历年干旱过程及灾害的评定结果基本一致;CI指数对干旱的评定更为精细, 但K指数延续性更好;分季节的干旱分析中, 两种指数对于夏季出现干旱概率较小的结论一致, 对各季节平均干旱长度的评判基本一致. 对时间演变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及M-K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春季和秋季干旱强度增强、夏季干旱强度减弱、年度平均干旱长度及春、秋季干旱长度增加的这几个趋势, 两种方法两种指数结果一致, 结论被认为是可信度较高的. M-K曲线检测表明: 年度干旱长度在2008年后为增加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春季干旱强度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夏季干旱强度趋于减轻, 秋季干旱强度增强, 1970年代中期后春季干旱长度有增加的趋势, 秋季干旱长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增加的趋势可能发生了突变. 年度干旱强度存在12~14 a的长周期和年度干旱长度4~6a的短周期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9.
基于省—地—县气象光纤通信网,采用C/S和B/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建立本区域的地面自动站气象要素网络共享平台。平台功能实现分为后台和前台两部分,后台程序基于C/S工作模式,使用VB编程语言,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地面自动站逐时气象要素和逐日气象要素的入库与补调,程序可集中或分散运行于同一网段内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不用人工干预,后台自动运行,定时读取资料入库,并具有多种补调功能。前台程序基于B/S工作模式,使用ASP架构、VBScript脚本语言、VML语言等技术,少部分功能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实现基于Web方式下的显示与查询、统计与报表输出、各类曲线图生成等功能。对配置参数经过适当修改后,可在其它相似网络结构和通信业务区域投入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