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8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1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299篇 |
海洋学 | 129篇 |
天文学 | 32篇 |
综合类 | 36篇 |
自然地理 | 7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5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引言
人们对于地震预报的期待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强烈的.
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从1971年开始,几乎每五年实施一次采用被称之为"特尔斐预测法"(汇集专家们的意见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调查方法)的今后30年的技术预测调查,由约4000名第一线的研究人员来预测日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3.
夹皮沟金矿集中区涉及化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色洛河群盖层3个赋金地质单元,其成矿时代包括晚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4个主成矿期。单个矿床只有一个主成矿期。矿床时代越老,构造动力变质成矿作用越显著,矿床时代越新,重熔岩期后热液成矿作用越显著,从而具有不同的找矿标志及其勘查方法。 相似文献
84.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属南岭中段北部,是研究华南中生代构造背景与演化的良好窗口.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区内中生代3个时代花岗岩的时限与构造环境,并结合对区内中生代不同时代陆相盆地和火山岩的性质与形成机制,构造变形和成矿作用的期次与特征等研究,厘定出研究区中生代地质事件序列的框架.从早至晚分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前造山阶段(Ⅰ)、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陆内造山阶段(Ⅱ)、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后造山阶段(Ⅲ)、白垩纪板内裂谷阶段(Ⅳ)等4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其中陆内造山阶段(Ⅱ)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阶段(Ⅱ1~Ⅱ4).前造山阶段(Ⅰ)为稳定海相沉积阶段.中三叠世后期(Ⅱ1)为陆内俯冲汇聚高峰期,形成大量NNE向为主的逆冲断裂与褶皱,并使陆壳增厚.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后期(Ⅱ2)挤压相对松弛,大量壳源花岗岩浆形成并侵位(233~210Ma).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Ⅱ3)为同造山上隆伸展环境,形成NNE向裂陷含煤盆地,高Na低K的拉斑玄武岩喷发.中侏罗世初期(Ⅱ4)为NNE向左旋汇聚走滑造山,发育逆冲断裂且前期裂陷盆地反转成为山前冲断收缩盆地.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后造山阶段(Ⅲ),大量后造山花岗岩侵位(174~135Ma),同时发生大规模成矿作用;侏罗纪末期发生过短暂的挤压事件.白垩纪板内裂谷阶段(Ⅳ)形成盆-岭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双峰式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酸性岩脉及具有AA型花岗岩特征的上堡小型岩体等组合.文章最后就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和中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特征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倒木河金矿为吉林中部矿化集中区中主要矿床,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决定了矿化集中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系列的产出。区域上北东向小城子-口前,双河镇-西阳两条左行剪切断裂和小城子-双河镇北西向断裂为导岩,导矿构造,控制该矿床的产出。两条北东向左行剪切断裂产生的次级裂隙构造控制矿体和矿脉的产出,为矿床的容矿构造,从该区所具有区域构造环境至区域控矿断裂构造到次级容矿裂隙构造,构成了三级控矿系统,控矿断裂和裂 相似文献
86.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近地表环境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本文在界定地球关键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带科学研究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体系框架和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从填图、监测、建模三个方面总结了关键带研究进展。通过将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关键带科学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三维地质框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87.
准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在决策服务、为农服务、有偿服务中非常重要,但预报难度较大,目前对较长时期天气演变的物理机制认识还很不够,作为天气预报,随着时效的延长,离开初始状态越远,不确定因素越多,其天气过程本身的随机性和混沌性也使中长期预报难以报准,这里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88.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_2对古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2对古气候的影响贾跃明(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北京,100037)近几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视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气CO2浓度的因素的调查。不少人认为,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可能是过去大气中CO... 相似文献
89.
90.
这个問題的研究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貭研究所和中国地貭部地貭研究所的倡議而进行的。参加这項工作的有中苏两国的科学工作者,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中国地貭部和苏联地貭及保矿部有关研究所的人員。由于有許多人参加这項工作,因而能在1957和1958年夏季收集了必需的岩石标本,并在1958—1959年室内工作期間对它們作了部分的研究。用以鑑定年龄的标本是为了編制中国第一个地貭建造年代簡表和进行华北前寒武系研究而采集的。它们包括了中国主要岩浆旋迴和变貭杂岩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