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对太平洋气压场和海温场相互关系的分析,不仅证实了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的北方涛动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北方涛动与太平洋海温相关最显著区域是在赤道太平洋日界线以东附近、Namias海区和加利福尼亚洋流区,而南方涛动与东太平洋和秘鲁沿岸的海温关系密切.并发现南、北方涛动虽处于同一3-4年的振荡系统中,但对各次埃尔尼诺过程而言,南、北方涛动指数的极值和相对强度都不尽一致.分析表明,埃尔尼诺现象的三种不同增温类型与南、北方涛动影响赤道太平洋海温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及位相和相对强度的不同匹配状态有相当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42.
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烈庭 《气象学报》1983,41(3):296-304
本文根据1957—1976年赤道太平洋海温和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的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它们之间全年(1—12月)逐月的时滞相关,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影响赤道海温和赤道海温对副高反馈的季节变化。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副热带反气旋对赤道海温的影响(负相关)以春季最大,秋季最小;赤道海温的反馈,对副高的不同部分作用不同,对副高主体的作用(正相关)以冬半年最大、夏半年较小(尤其是盛夏),对西部副高脊的作用(负相关)相反,以夏半年最大,冬半年较小。其过渡期为5月和11月。同时对其季节变化的可能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其中特别强调了大型环流背景的基本状态(包括平均垂直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部海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82,6(2):148-156
本文根据1957—1976年太平洋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和海温资料,分析了赤道东部海温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时滞相关。发现赤道海温的变化,就北太平洋而言,主要是受该洋东南部低层副热带及气旋的控制,而赤道海温对副热带高压的反馈,主要是发生在太平洋中部对流层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地区。赤道海温向副热带反气旋调整的时间平均为二个月左右,而副热带高压向赤道海温调整的时间平均为四个月左右。前者比后者更快。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整形成了一种闭合的负反馈过程。整个过程约历时22个月左右,大致相当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海  相似文献   
44.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气和海洋的研究虽然也注意到它们彼此存在相互作用,可是基本上是针对各自的问题独立进行的。大多数气象学家只强调海洋对大气的热力效应,很少去注意大气的动力过程对海洋的作用。同样,海洋学家也偏重于考虑气象条件对海洋的影响,忽视了海洋对大气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卫星等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气和海洋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人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绕地球的大气和海洋这两种介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观念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另外,早在50年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内变异模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陈烈庭  宗海锋  张庆云 《大气科学》2007,31(6):1212-1222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5年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资料,用扩展的EOF(EEOF)分析、小波变换、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性南北变动的主导模态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各模态的气候特点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变异的关系。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雨带季节性进退活动不仅是多态的而且是多时间尺度的现象。主导模态主要有六种,为了对各模态雨带推进过程的不同特点有个概要的认识, 分别称之为:梅涝型、伏旱型、梅旱型、南涝北旱型、常态型和南旱北涝型。这六种模态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季节性移动异常的各种情况。在时间尺度上,各模态普遍存在准两年、3~5年和准8年的年际变化,以及准10年、准15年、准24年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但各模态的优势周期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年代际变化。分析还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变异是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季节内时空变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基本上, 不同型式的副高变异对应有不同的雨带季节内变化模态和天气气候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夏季雨带季节内变异各模态形成的物理过程和成因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6.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与ENSO盛期海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ENSO盛期海温异常导致与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密切相关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形成的过程,及与ENSO相关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性问题。结果表明,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出现与ENSO遥强迫作用有密切关系。联系冬季ENSO和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关键过程主要有三个:(1)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它在冬季形成后一直可维持到夏季,使得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2)东亚大槽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呈亲潮区偏冷、黑潮区偏暖的海温分布; (3)PNA遥相关型的持续发展,使北冰洋地区高度增高。后二者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内部调整过程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另外,持续性分析表明,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距平型的持续性要比非ENSO年大得多。在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耦合关系,ENSO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可导致太平洋海温异常,而海温异常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和维持,对后期初夏东亚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7.
陈烈庭 《海洋学报》1989,11(3):284-293
北方涛动是近几年在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发现的一种东西向的大气涛动.本文试图对北方涛动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降水、信风和沃克环流等的联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北方涛动存在的真实性,而且还揭示了它的大尺度特征及其在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年际变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据延伸的1921-1946年资料的分析表明,北方涛动仍然非常明显,说明它不是某一时期特有的现象,而是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固有的一种低频振荡.北方涛动3-4年的年际振荡与热带太平洋海温、降水、信风和沃克环流关系密切.并且它在这一频带与南方涛动发生强烈的耦合.我们认为,东赤道太平洋之所以是全球热带海洋中海温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以及该区的海气相互作用之所以能够产生世界性年际气候变化最强的信号,可能与它们之间强烈的耦合作用不会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48.
陈烈庭 《气象》1977,3(3):17-20
本文用1958—1973年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面温度资料,1958—1974年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月平均高空风资料(南半球资料始于1965年),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6站(上海、芜湖、安庆、屯溪、九江、汉口)的平均降水量资料,对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以6月为代表)进行相关分析;对东太平洋赤道海水冷暖与热带地区上空(850毫巴和200毫巴)的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赤道海温异常与平均经圈环流、纬圈环流的关系进行成因分析;最  相似文献   
49.
1980—1989年全球1000 hPa高度距平3—5年尺度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5,19(5):575-585
80年代发生了两次较强的El Ni?o事件。本文利用 ECMWF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80—1989年期间1000 hPa高度距平3—5年尺度的全球演变特征。发现了南北半球主要正负距平的演变既有驻波特征,又有传播波特征。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南方涛动相联系,而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北方涛动相联系。二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它们在80年代两次ENSO过程的演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1982/1983和1986/1987年El Ni?o事件发生前,分别有明显负距平沿南、北太平洋副热带自西部移向东部,使南  相似文献   
50.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与全球500hPa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4,18(6):691-700
本文利用 ECMWF的全球500hPa高度月平均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 期(6、7月)降水与全球同期和前期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不仅与北半球,尤其是欧亚地区的环流有关,而且与南半球同期和前期环流亦存在相当程度的联系,特别是发现了当2月份南印度洋中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发展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容易偏多。此外,南极极涡的强度变化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存在某种程度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