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甘肃省秋季层状云冰雪晶粒子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安装有PMS探头、温湿仪和GPS的飞机 ,对 2 0 0 1年 10月 12日甘肃河西地区降水性层状云进行了探测。根据获取的资料分析了此次降水性层状云的冰雪晶特征 ,包括不同粒子的分布特性 ,给出不同温度下的冰雪晶粒子谱 ,还分析了粒子谱型随温度的变化及其包含的微物理机制。与我国其它地区的冰雪晶浓度比较认为 ,在一定的云水条件下 ,甘肃秋季层状云有较大的增雨催化潜力  相似文献   
22.
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0年和2002年设在兰州的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地闪的日频次变化、强度谱分布和累计百分数、日均月变化、闪电密度、极性等特征,并与山东地区的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周边地区的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正负闪的比值在午后至次日凌晨大于其均值;总地闪和负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兰州西南偏南的渭源和陇西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以2020年8月21日在祁连山开展的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和增雨作业前后雨滴谱特征参量和谱型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此次降水不均匀,但北坡3个试验点微物理参量特征值的演变较接近,平均雨滴谱谱宽均较小,谱型基本一致,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mm左右。Gamma分布对雨滴谱的拟合效果较好,分布曲线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雨滴谱的分布形态,但在峰值段(0.5mm)拟合值有偏差,拟合结果略小于实测谱。Z-I之间满足对数相关,拟合优度R2值都在0.86以上,有较好的拟合关系。作业后雨滴尺度、总数浓度、雨强等均出现增大趋势,作业后雨滴谱的谱宽逐渐增大,作业后10min,峰型由单峰转变为双峰,作业后30min、60min,谱宽持续增大,说明此时云内小雨滴间的碰并过程开始出现,产生了较大尺度的雨滴。  相似文献   
24.
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预期利用已有和本项目即将建设的装备设施,通过科学设计的专项研究,开展针对西北区域地形云的人工增雨(雪)试验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设立研究试验内容,旨在通过项目建设中同步实施试验研究,充分体现科技支撑能力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中研究试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依据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工程项目效益的建议,为相关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甘肃马衔山区陆面过程与降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西的麦田微气象观测,定西、兰州的辐射观测和马衔山区34个气象、水文和雨量站的气候资料,结合NOAA-16卫星的AVHRR资料以及反演的地表植被盖度和反射率,并用SEBAL算法推导出夏季地表净辐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密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并分析陆面过程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与夏季植被盖度对应最好,相关系数高达0.722,其次是土壤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615。这表明森林通过降低地表反射率和表面温度,不仅增加地表净辐射,而且减少其用于感热和土壤热通量的消耗。由于林区地表水分多,从而将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用于蒸散,增加边界层中的水汽。故林区降水远大于植被稀疏的半干旱黄土梁。  相似文献   
26.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4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4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8月,D区则在9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仪器和机载温湿仪测得的2001年9、10月份在兰州中川机场上空的5次天气过程的层状云垂直探测资料,分析了秋季Cs-As-Ns和Ac-Sc结构层状云温度,云粒子浓度、粒子直径、液态含水量及云粒子谱的垂直分布特征,用N阶Γ函数对云粒子谱分布进行了拟合,选出最优化拟合参数,并指出逆温层相对于温度0℃层的位置和逆温强弱对云滴的微物理特征的分布和降水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系统和GPS定位系统探测了2002年4月28日一次冷锋天气过程。用取得的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云滴、冰晶等云微物理量的水平、垂直分布,以及谱的特征,确定出最佳谱模拟参数,揭示了其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从微观角度说明了甘肃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的一些特点。并讨论了云系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29.
利用2007年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的演化过程,得到了祁连山地形云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1)祁连山地形云的水汽主要分布在3500~6500m的范围内,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到祁连山区。(2)祁连山区水汽比较丰沛,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均较低,当湿气团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时对流有效位能很容易释放,形成有利于产生降水的云系。(3)祁连山每个山峰南北侧昼间的谷风会在山峰辐合抬升,众多山峰形成的祁连山群谷风的抬升作用下容易形成沿山脊排列的中β对流云带,在高空西南气流的推动下移到北侧,是造成北侧降水比南侧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一次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α和中β尺度对流云团引发的强对流性降水.青藏高原云团移到川西北后出现更新,老云团消亡时在其前方有新云团生成.冷锋云带到达甘肃河东地区后,其前缘也触发对流云团,受四川盆地强水汽输送带影响,新云团一般生成在水汽输送带左侧.强雨区产生在冷锋云带与对流云团结合时,对流云团的发展是水汽输送及天气系统辐合和有利的局地环境条件如双层对流不稳定加地形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性暴雨出现在冷锋云带与对流云团叠加区,这里降水效率高.强雨区大多位于对流云团的西北或东北部与冷锋云带结合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