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秀荣  陈洁 《山东国土资源》2011,27(6):48-50,53
建设用地供应审批之后,加强对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跟踪监管,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的重要途径。成武县对新增建设用地严格规范出让合同的内容,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对已批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存量盘活、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有效促进了已供土地及时按规定开发,保证了各类住房及时建成,切实提高了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2.
赣南淘锡坑锡矿床中锡石晶体形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品赟  汪相  陈洁  任名华  赖光兵 《地质论评》2012,58(5):987-1000
本文对淘锡坑锡矿床的含矿石英脉中的锡石晶体开展了晶体形态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按晶面组合特征,淘锡坑锡矿床中的锡石可分为三种类型:由{111}锥面+{110}柱面共2个单形构成的A型锡石、由{111}锥面+{110}柱面+{100}柱面共3个单形构成的B型锡石和由{111}锥面+{101}锥面+{110}柱面+{100}柱面共4个单形构成的C型锡石。综合各种锡石晶型与结晶条件的资料分析,本文推测A型、B型锡石的结晶温度高于C型锡石的。本文首次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仪对锡石进行阴极发光(CL)成像观测,发现淘锡坑锡矿床中的锡石经历了两期结晶作用:早期锡石以CL荧光亮度较小(黑色——暗灰色)为特征,边缘有明显的溶蚀痕迹,常见典型的韵律振荡构造和砂钟构造,其晶面组合特征显示了早期锡石属于A型或B型锡石;晚期锡石以CL荧光亮度较大(白色——浅灰色)为特征,往往沿着早期锡石的溶蚀边界面充填生长,一般不显示韵律振荡构造和砂钟构造,其晶面组合特征显示了晚期锡石属于C型锡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淘锡坑锡矿床中锡石的FeO、Ta2O5含量较高,指示其形成于高温热液环境;HfO2含量较高,Zr/Hf比值较低,说明成矿热液来源于高度分异的花岗质岩浆。两期锡石的FeO含量和In2O3含量的对比结果显示,早期锡石相对富FeO而贫In2O3,反映了早期锡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均高于晚期锡石的,故两期锡石的结晶作用分别与淘锡坑矿床的两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3.
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基于1990—2017年青藏高原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而获得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各项指标贡献度,以此评估高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17年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区平均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15),呈增加趋势;② 从空间上看,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在高原北部、西南部、南部边缘和一江两河的德格县、湟中县、白朗县、浪卡子县等部分县域;③ 农业现代化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有效灌溉率和土地生产率对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最大(对农业现代化指数的贡献度分别为13%、12%和11%),其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和土地生产率增加促进了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正向驱动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负向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4.
地貌年代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红石峡谷作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重要的地貌景观与地质遗迹资源,其形成年代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对红石峡谷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及研究,通过地貌对比及释光法测年对红石峡谷的形成年代、新构造运动对峡谷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红石峡谷具有年轻河谷的地貌特征:平面展布明显受构造节理控制、横剖面呈现V型、纵剖面为上凸形;用热释光法(TL)测得红石峡谷谷肩河流相砂砾石层泥质胶结物年代为(374.86±31.86)ka B.P.;与谷肩宽谷同期发育的灰岩溶蚀裂隙中蚀余红土的年龄为(340.74±28.96)ka B.P.;控制红石峡形成的黑龙潭断裂其分支断裂中断层泥年代为(300.04±25.50)ka B.P.。据以上证据并与子房河阶地级序及年代的综合对比认为:红石峡谷主要受黑龙王庙断裂的控制,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Qp2-2)451—(374.86±31.86)ka B.P.之后。本研究利用测年数据对红石峡谷形成年代进行了定量约束,对太行山南缘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5.
陈洁 《海洋世界》2005,(2):45-48
海兽表演是水族业发展的产物。随着水族展示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海兽表演已经在水族界成为明星产业。带有传奇色彩的海兽表演,不仅为人们开启了一扇热爱海洋、了解海洋动物的窗口,而且还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6.
裴韬  黄强  王席  陈晓  刘亚溪  宋辞  陈洁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21,25(11):2153-2162
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对象所产生的“足迹数据”,而地理大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反演分析地理对象的“足迹数据”,揭示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模式。近年关于地理大数据的重大研究进展显示,其研究结论的取得大多需要借助多种大数据的信息综合。为此,本文提出研究地理大数据聚合的必要性:代表新的研究范式、产生新的研究视角、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并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定义为:不同地理大数据之间通过转换形成面向研究对象的多维数据集合。在阐述地理大数据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分为:时空聚合、面向对象聚合、面向主题聚合以及面向模型聚合四种类型。地理大数据聚合作为地理大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确定内核—信息溯源—反演汇聚3个步骤,而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统一时空框架和基准、统一数据表达与存储、匹配同一观测对象的多数据源、统一多源数据的时空范围、调和不同对象之间不同的变化速率、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大数据与小数据的聚合等。地理大数据聚合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将会拓展地方的感知、土地功能的识别、对人群的观测与理解、功能与流动之间关系、地表复杂巨系统等新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7.
在2020年COVID-19第一波疫情中,通过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措施,国内许多城市实现了疫情的快速抑制。对这些交叉叠加的多项干预措施进行单项措施的效果评估,识别出关键的防控策略,能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经验与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利用融合了多源时空轨迹大数据的空间显式智能体模型评估深圳市快速抑制第一波疫情的各项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识别出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模拟结果显示,在深圳市第一波疫情中,单项干预措施有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居家令、综合隔离、佩戴口罩与分批复工。其中,居家令或综合隔离均能有效抑制疫情的大范围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核心措施;佩戴口罩或分批复工则只能从不同程度上降低总体感染规模并延缓疫情峰值,并不能抑制疫情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辅助措施。考虑到社会经济成本以及常态化防疫中人群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建议在COVID-19 散发疫情防控中将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相结合,重点实施各项隔离措施,同时将外出佩戴口罩作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手段。此外,本研究展示了结合时空大数据与智能体模型精细化模拟城市内部传染病扩散过程的优势:不仅能在城市内部高精度推演疫情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支撑评估面向个体及各类型出行活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效果,为制定针对性、精细化的“时间-空间-人群”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为了获取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提出了利用离散的三维激光点云和建筑物轮廓线构建DSM的方法.首先,利用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渐进滤波算法对激光点云进行预处理,得到地面点和非地面点;然后,基于高程纹理提取非地面点中的建筑物脚点,根据脚点的深度影像图,利用Canny算子提取建筑物边缘,用方位角聚类规则法对建筑物边缘规则化;最后,采用提取的离散地面点数据和建筑物轮廓矢量线构建DSM.采用柳州地区的一组机载LiDAR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构建的DSM,建筑物的边缘信息比较精确.  相似文献   
79.
海量移动对象轨迹数据的涌现促使移动对象数据库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空间是人与交通工具移动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移动对象数据库领域最重要的研究空间。网络空间下的移动对象建模是交通科学、社会与城市计算的基础性关键技术。由于受到所依附的地理空间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对象数据表达与自由空间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空间移动对象建模的基本需求,对20年来,业界提出的各种网络空间移动对象数据模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类,深入分析了各种网络空间移动对象数据模型的特征、优点与局限性,提出了现阶段网络空间移动对象数据建模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0.
南海海岛海山的重磁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的海岛、海山等地貌单元的地球物理研究对于南海成因、海岛利用、资源问题和我国海防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我国的南海海洋实际测量资料覆盖面小,且多数为测线调查,海底地形测量精度和重磁等测量精度较低,因此,一直无法得到精度较高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半个多世纪我国在南海历年的多波束、重力、磁力等船载海洋实际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加上少数卫星、航空测量成果,得到能够覆盖南海全部海域的多波束、重力、磁力实际测量的地球物理基础数据.追溯南海周边的地磁台站与当年调查时间匹配的日变数据,重新校正历年磁力测量成果,并利用"十一五"863国家海洋高科技计划的处理、拼合技术,获得了南海海底地形、重力、磁力三方互为印证的可靠地球物理成果,为海岛海山的地球物理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南海海岛海山按其地球物理性质并结合现有的岩石物性资料,可以分为三大类:1)南海大部分海岛海山为空间重力异常值高、正磁力ΔZ异常值也高的高密度高磁性的双高海山,以基性喷出岩(玄武岩)为主;2)空间重力异常值高、磁力ΔZ异常值低的海山,以花岗岩、变质岩为主;3)空间重力异常值高、部分磁力ΔZ异常值高部分低的海山,可能是花岗岩、变质岩海山的部分区域出现火山喷发形成的. 海山的分布有规律,与南海的成因与南海块体的分异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