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51.
通过传统的TCBS培养基平板计数法、16SrDNA—RFLP(16S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多样性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深圳海域水体和九龙江口沉积物中弧菌数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CBS菌群数中弧菌所占的比例因不同采样地点、不同季节而呈现较大差异.在深圳西海域及九龙江口上游盐度较低(盐度〈11)的区域,TCBS菌群中弧菌所占的比例为0,TCBS菌群数与弧菌总数不相关;在河口下游盐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弧茵占TCBS菌群数的6.0%~92.0%,TCBS菌群数与弧茵总数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高盐度的海水区域弧菌占TCBS菌群数的37.O%~100.0%,TCBS菌群数与弧菌数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TCBS培养基检测海洋弧菌数量时,应该通过分子鉴定或生理生化鉴定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2.
53.
利用PCR技术对澄黄滨珊瑚的2种分子标记(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OI和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TS)进行测序,探讨COI序列和ITS序列在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从中选出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COI序列变异位点少,成对序列差异在群体内、群体间都很小,不适于澄黄滨珊瑚的群体研究;而ITS区序列个体内成对的序列差异仅为0.35%,可以作为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通过对ITS1、ITS2、5.8SrRNA、ITS1+ITS2及ITS区序列的比较,认为ITS1+ITS2序列是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以后研究我国沿岸造礁石珊瑚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结构提供方法依据,从而为保护管理扣恢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4.
红树林湿地土壤是一个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调查了夏季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湿地土壤-大气界面3种温室气体的通量并分析土壤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3种温室气体N2O、CH4和CO2的通量分别是0.27~2.45、-0.28~341.43μmol/(m2·h)和-0.49~17.00 mmol/(m2·h),表明九龙江口夏季红树林土壤总体上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根据3种温室气体的平均通量及其增温潜力计算它们的CO2当量通量以反映3种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效应,计算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CO2当量通量为82.33~674.92 mg/(m2·h),而CO2是最大的贡献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因林地和滩面而异,CH4通量受林地的影响,但N2O通量则不受林地和滩面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红树林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土壤有机质、氨态氮和总氮含量是影响N2O和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而CH4则只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5.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在2008年4~8月温升季节,对大亚湾核电厂进水口和排水口附近水体4个测站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逐月调查,以评估温排水对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网采浮游植物有1 17种,其中硅藻为该海区的主要种类,其次是甲藻;甲藻与硅藻的种数比为64:36.比较分析了核电厂进水口和排水口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结果显示温排水区水体浮游植物密度有增加趋势,在4~8月份增加的细胞密度总平均值为17 492×103 cells/m3,平均密度是排水口站位的2.73倍,没有迹象表明温排水导致排水口站位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降低.不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核电厂进、排水口水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的主要贡献种是硅藻;在排水口外水体中甲藻种数减少,但其细胞密度未见明显变化,显示冷却水系统对甲藻的损害.调查结果表明:除6月份外,核电厂排水口外水体的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普遍降低,其降幅分别达到0.15(0.03 ~0.22)和0.54(0.23 ~0.92);水温和盐度测定结果表明核电厂温排水区调查站位水体平均温升不高于2℃,且各站间盐度差不大.但是,6月份特大暴雨后各调查站位水温、盐度结构出现很大变化,各站之间表层水温温差缩小,仅在0.1℃左右,站位间盐度差拉大,最大差值达6.9;同时,核电厂温排水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随之减弱,排水口站位上的浮游植物均匀度和种类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进水口站位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26口井岩心观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中识别出典型的震积岩。该区震积岩代表性沉积构造有液化砂脉、液化卷曲变形、环状层理、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微断层、微裂缝、震裂岩与震碎角砾岩,其中液化砂脉和液化卷曲变形是地震引起的主要软沉积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划分为两类:一种以脆性变形为主,自下向上依次为下伏未震层,扰动层,微断层、微裂缝及震裂岩层段,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碎角砾岩层段,液化砂脉层段及上覆未震层;另一种以软沉积变形为主,自下至上依次为下伏未震层,环状层段,扰动层,球枕构造及负载构造层段,液化砂脉及液化卷曲变形层,枕状层及上覆未震层。富县探区延长组中的震积岩说明在该盆地晚三叠世存在一个强地震事件活跃期;震积岩中的微裂缝、微断层、震裂岩及液化砂脉可改善储集层物性,同时震碎角砾岩和网状砂脉也是良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58.
利用福州市PM2.5、PM10和气象资料,分析PM2.5、PM2.5/PM10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州市细粒子污染程度较轻,春季PM2.5和PM2.5/PM10值均是四季中最高的,其次是冬季,夏季最低;影响PM2.5浓度出现高值的天气系统有:暖区辐合与高空槽前、大陆高压后部和暖区降水三种系统,其中暖区降水天气形势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高,超标率为25.5%;影响PM2.5浓度出现低值的天气系统有:冷高压脊、高压底部和高空槽后,副热带高压及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系统,在后两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低,超标率为0;剔除因降水、雾等低能见度个例,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为-0.626,冬春季的相关系数是夏秋季的1.4倍;PM2.5浓度与单一气象要素(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相关性不明显,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要素变化的组合对PM2.5浓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9.
李宁  陈彬 《测绘科学》2007,32(2):157-159
改进的GDF4.0拓展了GDF3.0标准的灵活性,允许非完全拓扑的表达方式存在,大大降低了GDF的处理难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目前全球最大的导航电子地图供应商Navteq和Tele Atlas所发布的GDF数据还是基于3.0的标准,本文借助于关系数据库作为中间平台,采用脚本和模板技术,结合一定的控制台程序开发,有效地将海量GDF3.0数据转化更实用的GDF4.0数据,并已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60.
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期超深水湖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 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 发育;五个地震剖面的统计结果揭示了三角洲前积层的平均高度在485 m,校正后反演的覆水深度在681 m,说明东营三角洲 在形成时期的湖泊古水深可达485~681 m;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一套细粒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和暗色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常含 漂浮泥砾,是一种沿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进一步反映了深水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