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胶州湾营养盐环境容量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营养盐在多介质海洋环境,包括海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悬浮颗粒和沉积物中分布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胶州湾溶解无机氮(DIN)和磷酸盐(PO4-P)自净容量、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胶州湾营养盐自净容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居中,这主要是海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胶州湾DIN剩余环境容量和PO4-P剩余环境容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变化较小,相对一级海水水质标准下的环境容量还具有约60%的容纳能力。但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营养盐剩余环境容量迅速减小,其中至1997年DIN剩余环境容量已超过1级海水水质标准下环境容量的70%,而自90年代末开始DIN剩余环境容量又有所增加,而PO4-P剩余环境容量减小速度趋缓。胶州湾营养盐环境容量计算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海洋各种自净过程对特定海域容纳营养盐能力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排海营养盐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直接、科学和实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2.
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系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1],它们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生理、生物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生物粒径大小有关[2~4]。自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物粒径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提出了海洋生物粒径谱假说 ,即海洋生态系是由最小生物 (如细菌 )至最大生物 (如鲸 )组成的一个生物粒径连续分级谱[5~7]。海洋浮游植物是主要的海洋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食物网(链 )的初始环节 [8],因此在生物粒径谱假说的指导下 ,人们逐渐开展了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粒径…  相似文献   
73.
厦门吴冠海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滩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物搬运趋势等环境信息。对厦门吴冠潮间带35个表层样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岸侵蚀物质的输入,随着沉积物向海方向搬运,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即由岸向海粒径具有细化趋势,分选程度变好。与开敞海岸淤泥质潮滩粒度特征相比,研究区的粒度参数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74.
厦门岛东南部海岸演变与泥沙输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坚  蔡锋 《台湾海峡》2001,20(2):135-141
通过海岸地貌调查、沉积物分布、岸线对比、沿岸输沙率计算等手段,分析研究了厦门岛东南部海岸海滩的演变特征,认为厦门岛东南部海岸的沿岸净输沙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黄厝湾中北部存在反向输沙。文中划分了中-强侵蚀海岸、中侵蚀海岸、中-弱侵蚀海岸、弱侵蚀海岸、弱淤积海岸和不确定海岸等6种类型。人工采沙是引起海岸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5.
76.
生物学家一直对生物个体的粒度很感兴趣,认为粒度是影响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速率、生物个体在生态系中的地位、以及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许多生理学家对生物个体粒度的功能做了验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77.
几种海洋微藻的碱性磷酸酶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种海洋微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确定了碱性磷酸酶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pH 8.2的环境中,各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最佳反应温度在40~50℃内,且存在一定差异;40℃下酶促反应恒速时间及米氏常数也有所不同,酶活恒速时间顺序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米氏常数大小顺序为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强壮前沟藻<旋链角毛藻。碱性磷酸酶测定条件为:温度40℃,反应时间90 min,底物浓度260μmol/L。  相似文献   
78.
厦门滨海湿地退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资源开发价值和环境调节功能。厦门滨海湿地类型较多,但在海平面逐渐上升、湿地围垦加剧、城市和港口等海岸工程建设增多、海岸水环境污染严重、外来生物入侵、过度采砂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滨海湿地不断退化。要恢复滨海湿地功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行湿地恢复计划等,以实现滨海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9.
根据2007年闽江河口两个站位洪季大潮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闽江河口潮周期内悬浮泥沙的分布特征、底质再悬浮特征以及悬浮泥沙的输运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闽江河口悬浮泥沙粒级组成上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粒级偏向粗颗粒一侧,单峰分布;梅花水道悬浮泥沙浓度波动较大,再悬浮作用明显;第一个潮周期内涨潮流在输运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平均流、斯托克斯漂移效应、潮汐捕集作用和垂向潮振荡引起的剪切扩散是引起闽江河口悬浮泥沙输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87-99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丰富的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浮游植物是该区POC的主要来源。各航次的POC含量与叶绿素a(Chl a)含量正相关,所有航次统计的Chl a/POC与Chl a呈正相关,上升流区Chl a/POC偏小,上升流较强的航次高Chl a区的Chl a/POC也偏小,反映了上升流与高营养转换效率浮游生物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根据Chl a/POC~Chl a关系图判断,台湾海峡南部海域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夏季航次的浮游生物营养转换效率受到相对抑制,而在上升流信号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夏季航次,上升流区的浮游生物高营养转换效率状态得以强化。各航次的POC含量和Chl a/POC比值与TSM含量正相关,POC/TSM比值与TSM负相关,沿岸流带来的陆源悬浮颗粒物通量波动,并没明显干扰台湾海峡南部以海洋浮游生物生态主导的颗粒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