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极地气象是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极地区作为大气的两大冷源,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极地的大气环流对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很大影响,甚至可影响到南北半球大气的热量、动量、水汽和质量交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愈来愈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83年国际台风业务试验期间获得的每小时一次的卫星云图资料, 分析了8305和8310台风眼区附近云系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 这两个强台风在发展最盛期之后, 出现同心双眼结构。 同心双眼台风的内眼和外眼在发展变化过程中, 时而清晰、 时而模糊, 内外云壁也时而发展、时而减弱。值得注意的是, 在台风出现同心双眼结构以后,外眼消弱的过程中,在西北象限残留一条弧状晴空区云缝, 云缝以平均每小时70公里左右的速度作逆时针旋转,大约6小时旋转一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旋移动路径频数分布和高频数气旋移动的主路径以及极地气旋的源地。分析了极地气旋路径的季节特征,夏季极地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气旋数较少,而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气旋移动平均速度为每天14.4经度(29.9km/h)。冬夏差别不大,过渡季节平均移速明显加快。还注意到许多极地气旋移至南极半岛两侧的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域时,移速有所减慢,常出现回旋或停滞。气旋穿过南极半岛地区时,移速加快,常出现“跳跃”现象,而在气旋穿过德雷克海峡时,移动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5.
中央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最近在北京召开了“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应用座谈会”。气象业务、科研、院校和部队等部门的38个单位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61篇论文和技术总结,其中有31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3月南极长城站风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在南极乔治岛上,即62°12′59″S,58°57′52″W。该地属亚南极气候,既受南极大陆冷气团的侵袭,也受到极地海洋气团的影响。该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但从考察队登陆后,1月1日起就开展了气象观测。本文利用建站初期1—3月的资料,分析长城站地面风和高空风的特征。 在登陆初期,地面风资料使用手持轻便风向风速仪,每天于当地时间08,14,20时观测。1月23日后,架起10m高测风铁塔,使用电接风向风速仪,自动记录24h风的变化。经对比观测校验,轻便风向风速仪观测风速系统性偏小。高空风是用小球测风气球观测的,由于当地天气条件恶劣,能见度差,观测次数受到限制。在这次夏季考察中,我们只获得10次高空风探测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同心双环云墙演变的特征。在1949—1985年的83个同心双眼台风中,双环云墙的演变可分为以下三类。1.随着台风的加强,包围眼的云墙直径逐渐缩小,而外围又会涌入一圈环状闭合云墙,外云墙也逐渐缩小,内云墙很快消失。在这类台风变化过程中,会有几次外围涌入环状云墙的情况;与此相对应,台风强度变化有一振荡。2.另一类台风在变化过程中,外围涌入环状云墙只有一次。外云墙发展变化较复杂:有的台风外云墙会渐渐缩小;有的外云墙会渐渐扩展;有的双环云墙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有的外云墙出现后很快消失。3.还有一类双环云墙的形成是由台风眼内积云对流发展而演变为环状闭合内云墙的,这类台风的内云墙维持一段时间后即消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