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71.
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巴州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新疆区域强震动台网有近40个强震动台记录到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484 m/s2。文中初步收集了本次地震获取加速度记录,简要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部分典型记录的特征计算,为新疆强震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2.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3.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房屋、生命线工程、水利设施、农业、牧业等不同程度破坏。通过震害调查,按照国家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并且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为评估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4.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00-2009年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新的生态保护目标:在距河500 m以内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主的重点保护带,地下水埋深保持在≤4 m,植被总盖度达到0.4~0.5;500~1 000 m为基本保护带,以柽柳(Tamarix spp.)为主,地下水埋深为4~6 m,植被总覆盖度达到0.3以上;>1 000 m为一般保护带,随着输水累积量增加,地下水埋深达到6~8 m,使现有植被不再退化;沿河两岸1 000 m的植被保护恢复总面积应达到1 028 km2;用水均衡法和潜水蒸散法重新估算的大西海子的下泄水量为2.3×108 m3 ,比原规划减少了1.2×108 m3 ,其中2.0×108 m3为维护生态所用,另外还有0.15×108~0.3×108 m3为向台特玛湖输水的水量;应保持输水连续性,大西海子以下年泄水量不小于0.36×108 m3;为了保证向下游输水,必须加强水资源调控,通过整治源流,使到达干流的水量为44.2×108 m3 ,干流严禁开荒,加强对防护堤修建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下游采用漫溢漂种增加植被面积。  相似文献   
175.
为了进一步了解吉尔吉斯斯坦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于2012年9月15日~26日,在对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不同生境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已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了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并其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本次考察共采集和记录实体标本621号,经鉴定共26种(亚种),分隶4目10科18属,其中两栖纲1目2科2属2种,爬行纲3目8科16属22种。其中新疆蟾蜍(Bufo pewzowi)、亚洲林蛙(Rana asiatica)、赛氏沙蜥(Phrynocephalus saidalievi)三个种为优势种类,占总个体数的55.23%;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喜山岩蜥(Laudakia himalayana)、草原蜥(Trapelus agilis)、荒漠无脸蜥(Ablepharus deserti)、施氏石龙子(Eumeces schneideri)、叶城麻蜥(Eremias yarkandensis)、棋斑游蛇(Natrix tessellata)、白条锦蛇(Elaphe dione)、中亚眼镜蛇(Naja oxiana)、四爪陆龟指名亚种(Testudo horsfieldii horsfieldii)11种类为常见种,占总个体数的36.88%;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敏麻蜥(Eremias arguta)、捷蜥蜴(Lacerta agilis)、红沙蠎(Eryx miliaris)、东方沙蠎(Eryx tataricus)、草原蝰(Vipera renardi)等12各种为稀有种类,占总个体数的7.89%。在不同生境间均存在物种多样性指标差异显著(p<0.05),物种多样性在草原最高(2.029 8),其次为山地森林(1.920 4),而荒漠最低(0.233 8);丰富度均在山地森林最高(3.242 51),其次为草原(2.540 0),而在荒漠最低(0.288 5);由于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组成主要以适应干旱环境的耐旱种类为主,区系组成较为简单,地方种类数量较少,在物种组成及起源等方面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6.
采用纯培养方法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伊塞克湖一处温泉旁的土壤中分离到32株细菌,通过ARDRA 分析后得到不同的类群,从各个类群中随机选取1个代表菌株进行16S rDNA 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的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分布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Lysinibacillus、溶杆菌属(Lysobacter)、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根瘤菌属(Rhizobium)、变形杆菌属(Proteus)等9个属,且部分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低于97%,可能是潜在的新种。结果揭示了该样点可培养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7.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 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前后2个4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天山北坡经济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95%.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83%,园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小.后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58%,建设用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草地及耕地的变化率较小,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8.
利用Grimm1.108、Thermo RP 1400a、TSP以及CAWS-600等仪器,对2008年4月17日至23日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1次强沙尘暴过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天气资料分析得出:①Grimm1.108颗粒物分析仪监测结果表明,日平均浓度出现两个峰值区,主峰值出现在20日,次峰值出现在18日,而小时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4月19日至20日,21日中午存在1个峰值区,其他时段浓度相对较低。②强沙尘暴发生时的分钟观测数据表明,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强,沙尘暴强度逐渐增强,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达到最大值,>0.23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39 496.5 μg·m-3,>20.0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5 390.7 μg·m-3,随后浓度逐渐下降。③PM10和TSP的浓度变化同样反映沙尘天气的过程和强度,沙尘暴前期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远低于强沙尘暴期间,随沙尘天气减弱,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④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9.
导致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塔里木河流域的总体情况而言,在人类历史之前,沙漠化形成是一种完全受气候变化制约的自然过程,在现代干旱环境背景下,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目前塔里木河干流沙漠化持续扩展的几种主要的不合理人为活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采取了这些显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资料,对导致塔里木河流域沙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人口压力、政策失误和利益驱动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采取了这些显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采取正确的政策引导、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当地土地沙漠化逆转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80.
利用Thermo RP 1400a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的哈密与和田进行了长达6 a多的沙尘气溶胶PM10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沙尘气溶胶PM10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是:①在哈密、塔中与和田,浮尘、扬沙日数呈上升趋势,沙尘暴日数变化不明显,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②PM10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哈密最低,其次为沙漠南缘的和田,最高的为沙漠腹地的塔中。③每年3—9月是哈密PM10质量浓度的高值时段;塔中与和田PM10质量浓度高值时段分布在3—8月,平均浓度分别在500~1 000 μg·m-3之间变化。④哈密、塔中与和田PM10季节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PM10平均浓度最高的塔中,春季在1 000 μg·m-3左右变化,夏季在400~900 μg·m-3之间,秋冬两季浓度较低基本上在200~400 μg·m-3之间变化。⑤哈密、塔中与和田沙尘暴季节PM10浓度远高于非沙尘暴季节,沙尘暴季节浓度基本上为非沙尘暴季节浓度的两倍以上;塔中2004年和2008年沙尘暴季节平均浓度分别是非沙尘暴季节的6.2倍和3.6倍。⑥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质量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⑦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风速越大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