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286篇 |
地球物理 | 40篇 |
地质学 | 126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通过对总长2 705 m两条剖面的实测、40块薄片鉴定、419个砾石统计及其粒度分析,确定了辽西地区北票盆地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砾岩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辽西北票盆地海房沟组主要岩性为一套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并夹一套喷溢相下部亚相安山质角砾熔岩和另一套爆发相空落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热碎屑流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海房沟组沉积物源来自研究区SSW向的太古宇变质岩及结晶基底和下侏罗统兴隆沟组火山岩的全面快速隆升剥蚀。结合构造背景,通过对北票组与海房沟组界线的研究和岩性岩相的鉴定,确定海房沟组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是燕山运动二期挤压伸展构造运动的重要产物,两套中酸性火山岩的出现是两次火山喷发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592.
云南毛坪和会泽铅锌矿床是川滇黔碳酸盐岩型铅锌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东北铅锌矿集区内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矿床。靠近铅锌矿体常见透镜状、囊状产出的蚀变围岩,因呈麻点状而被俗称为“麻石”,空间上与断裂、矿化结伴出现,是重要找矿标志。本文以这种麻点状的蚀变围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比例尺坑道剖面精细测量、岩相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微区衍射分析、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其物质组成、组构特征及形成过程。根据组构特征将蚀变围岩分为两类,Ⅰ类呈砂糖状,矿物颗粒主要为粗晶结构(0.5~1 mm)的白云石和方解石,被褐色伊利石等黏土矿物胶结;Ⅱ类呈斑点状,矿物颗粒主要为巨晶结构(1~3 mm)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重结晶现象明显,被黑色泥质和有机质胶结。通过手标本观察、镜下鉴定和综合分析,将Ⅰ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Ⅱ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两类蚀变围岩的主量元素特征相比,Ⅰ类中SiO2、Al2O3、K2O含量较高。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类蚀变围岩中主要矿化元素(Zn、Pb)明显富集。稀土元素特征显示,Ⅰ类中稀土元素含量均高于Ⅱ类,其中Ⅱ类与矿化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两类蚀变围岩是同一流体系统不同阶段的产物,构建其成岩作用模式: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的原岩为钙质泥岩,高盐度卤水下渗,在岩性界面处与泥岩和白云岩反应形成泥质白云岩,沉积稳定后受构造运动影响,热液流体沿断裂上升,在有利地段形成泥质白云岩大理岩化(结构上改变);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Ⅱ类)比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蚀变更强烈,经历矿化、大理岩化作用和去白云石化(结构和成分上改变)而形成。综合分析认为两类蚀变围岩与铅锌矿体在时间、空间、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提出大理岩化、去白云石化作用对该类矿床成矿与找矿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93.
主要论述了格网的基本概念。着重对空间信息格网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初步描述了空间信息格网的组成、结构体系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94.
本文首先将5°×5°P—σ五层原始方程粗网格模式改进为2.5°×2.5°的细网格模式,进而设计了粗细网格的嵌套模式。用嵌套模式对索马里低空急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对急流的模拟效果影响很大,模拟的急流轴上最大风速为13米/秒,与急流实际强度较为接近。 我们用六月纬向平均风场作初值,进行了10天的数值积分。根据风速的时间变化将急流的演变分为形成、加强及维持三个阶段,对急流各个阶段的流场及结构特征作了详细讨论。索马里沿岸低空气流由南向北越赤道气流的上空500百帕和300百帕层正好相反,气流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还通过控制性试验讨论了索马里低空急流向北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95.
596.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5~8月东亚近海海况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5~8月东亚近海海况进行了模拟研究。耦合模式模拟出了黑潮海流及其右侧的大尺度反气旋式涡旋,对南海表层海流的模拟也与实际基本相符,并模拟出了南海海流受季风影响较大的特点。模式也模拟出了伴随西南季风爆发及推进而发生的海温突增及暖水区北推过程。这为进行区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海气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97.
基于在山东诸城臧家庄化石点上白垩统王氏群中采集的一个较完整的甲龙类的右侧肠骨(ZJZ-183),建立一甲龙类的新属种:诸城中国甲龙Sinankylosaurus zhuchengensis gen.et sp.nov.。其主要特征是:髋臼前突长度超过整个肠骨的长度的2/3,后部(远端)宽,向近端延伸的过程强烈收缩变窄,前端宽度与后端宽度差距较大。诸城中国甲龙的发现增加了诸城恐龙动物群中恐龙的多样性,与北美地区晚白垩世大型恐龙组合可对比,对研究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98.
599.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简要地介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由该模式模拟得到降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分析它的模拟性能。根据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敏感海区(西区)海温的负相关关系,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讨论西区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确定性和可能的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当西区为冷水年(暖水年)时,华南降水偏多(少),长江中下游相对偏少(多),相关最好的地区是广东省,与诊断分析结果相符。海温对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大气环流场来实现的,因此,再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西区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与CCM3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00.
本文分析了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五层模式所模拟出的加热场及其分量场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日变化虽是加热场日变化的根本原因,但其本身的加热作用对总加热场的日变化无明显影响。平均总加热场、长波辐射加热分量场、对流凝结加热分量场和垂直湍流感热交换量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加热场的日变化自大气上部向下部逐渐增大,边界层中最大。白天平均总加热场及长波辐射加热分量场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十分明显,沿海岸线有加热率梯度大值带。白天平均总加热率分布与全天平均总加热率分布很相似,说明白天平均加热作用比夜间的要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