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286篇 |
地球物理 | 40篇 |
地质学 | 126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大气长波辐射计算中的温度订正和CO2浓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波辐射平均面透射率的计算方法和温度效应作了一系列试验。试验表明,在计算中可以采用制表和插值节省计算时间,并保证计算精度。温度效应较明显,在计算大气长波辐射变温率时,应予以考虑。最后还对CO_2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变温效应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2.
583.
为探讨含水多孔介质被垃圾渗滤液污染后的电阻率模型,实现基于土体电阻率的污染物量化分析,以不同粒径组成、不同初始含水量三种渗滤液污染砂土为样本进行了电阻率测试,基于实验结果对污染砂土电阻率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砂土电阻率普遍随渗滤液侵入量增大呈指数降低;和相同含水程度未污染土相比,污染土电阻率值更低,降低幅度随初始含水量增大而减小.渗滤液污染导致的孔液电阻率变小、孔隙水含量增大是导电性增强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污染过程也存在导致土体导电性降低的因素,降低因子受土的类型和初始含水量控制.涵盖这些因素的Archie型公式可作为渗滤液污染土的电性基本式,进而可利用这个基本式实现土体中污染物含量的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584.
通过壁芯观察、薄片鉴定、储集空间面孔率统计、孔渗分析、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释等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花岗岩潜山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南低凸起花岗岩潜山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隙和裂缝。储层纵向上发育为风化溶蚀带、风化裂缝带和构造裂缝带,风化溶蚀带和风化裂缝带储集物性较好,构造裂缝带储层物性的不均一性较强。潜山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包括风化淋滤作用和断裂活动,风化淋滤作用对松南低凸起基岩潜山储层的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断裂活动为基岩潜山储层的发育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85.
<正>地大物博的中国,自古便以资源丰富享誉全球。人杰地灵的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接壤的三角区内,星罗棋布的铅锌矿床如闪耀的繁星般点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上,使其成为国家资源规划的22个重点找矿区带之一,勇摘最大铅锌工业基地和国际锗生产基地的桂冠。但是,区内铅锌找矿工作历经波折,在转变找矿思路后,以构造控矿-成矿的观点为指导,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研发和应用了深部找矿新方法,取得了诸多找矿新突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西周分封制通过两张图来鉴赏和审视这一在川滇黔交界区发挥神威的构造分级控矿理论。 相似文献
586.
利用中等复杂程度热带大气和海洋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SST通过风应力桥梁的相互作用.利用1958~1998年NCEP分析的海表面温度场(SST)强迫大气模式得到的表面风应力与NCEP分析的同期热通量共同驱动海洋模式,作为控制试验;和控制试验平行,但强迫大气模式的SST在某一海盆取为多年气候平均值的试验作为敏感性试验;比较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模拟,则可反映风应力桥梁作用下热带某海盆SST异常对其他海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某一海盆SST暖(冷)异常总是引起局地海盆表面西部西(东)风异常和东部东(西)风异常;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导致的该海盆东部表面东(西)风异常可以扩展到热带大西洋,从而导致热带大西洋SST冷(暖)异常;热带大西洋SST暖(冷)异常导致的该海盆西部表面西(东)风异常可以扩展到热带太平洋,从而导致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 相似文献
587.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00年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90°E分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时,要考虑到高原热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与高原主体和高原西部相比,高原东部地表温度变化对7月江淮地区的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性。高原东部和其以北区域的大尺度热力差异比高原本身的热力异常对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可以作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88.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589.
近5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分析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冬季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在50、60年代较低,70年代开始升高,80年代变化较为平缓,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达0.27℃/(1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趋势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致的,且是升高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