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与地球层圈间的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部大地构造活动的一大特点是新生代造山作用的复活 ,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常被解释为这种构造复活的原因。比较典型的造山带复活是天山造山带 ,天山造山带原生造山发生于古生代末期 ,古天山洋闭合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形成碰撞造山带。原生造山的主要特点是海西期沿天山造山带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古生代沉积岩系的广泛变形变质 ,沿碰撞造山带发育有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古地磁及沉积相证据分析表明原生造山作用以后 ,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和中朝板块一…  相似文献   
962.
利用地气耦合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了我国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土壤类型变化的区域气候效应,着重分析了土壤类型变化对海平面气压场、近地层气温和湿度、土壤温度、边界层风速、垂直运动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关系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963.
构造地球化学浅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简要评述了构造地球化学的意义,定义,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简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964.
为有效应对海上油气开发水下井喷溢油事故,降低海底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文章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消油剂的类型、使用量和喷注位置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深水水下消油剂使用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GM-2消油剂对原油呈现良好的分散性能,且分散效果随剂油比的增大而增强;水下喷注消油剂的使用量为溢油量的10%时即可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在一定范围内,消油剂喷口与水下井口的水平距离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极小,而垂直高度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65.
已有报道的洛氏藻属种类,仅格纹洛氏藻(Roperia lessllata (Roper)Grunow)一种。细胞壳面是圆形的。在东海及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调查过程中见到了一种壳面广卵形的硅藻,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新种洛氏藻。广卵洛氏藻(Roperia latiovala sp.nov.)。  相似文献   
966.
姜德中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33-39
在南极中山站进行首次气象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日常气象预报,海冰分布及海冰厚度测量等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我们将地面观测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外国站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89年中山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的特点 利用中山站当时现有的仪器设备,逐日接收了由苏联青年站播发的地面传真天气图,高空50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等资料。首次开展了中山站地区夏、冬两季天气预报。并总结分析了西风带中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的路径特点,初步探讨了东南极下降风的发生及其强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资料对从事南极考察的气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7.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碱性系列岩浆岩构造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吕伯西  钱祥贵 《云南地质》2000,19(3):232-243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碱性系列岩浆岩,其构造类型非大陆边缘之岛弧,也非大陆内部之裂谷,而属两大陆碰撞,在抬升板块陆内一侧巨型走滑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968.
以P-35吸附于DA201树脂上,制得了P-350浸渍树脂,通过柱层析法,试验了树脂吸附和解脱Ag,Cd的条件和干扰离子的影响。建立了P-350浸渍树脂分离-富集Ag,Cd体系,并应用于岩石样品分析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69.
钱雅倩  郭吉保 《地球学报》1997,18(Z1):251-253
本文对H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αe)与温度(T)、矿物化学组成(M)、羟基振动频率(f)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研究,并得出非氢键羟基矿物在450-850℃温度范围内,H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通式。  相似文献   
970.
贾玉衡  钱建平 《岩矿测试》2020,39(6):886-895
石榴子石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中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其类质同象非常普遍。已有资料表明,不同成分的石榴子石的颜色颇为不同,但石榴子石的成分和颜色之间相互关系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本文应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粉晶衍射、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常见的红色(G1)、橙色(G2)、绿色(G3)和褐红色(G4)石榴石进行了系统测试,旨在揭示石榴子石成分、结构和颜色的内在关系和变异规律,以期为不同地质体中产出的石榴子石矿物学特征的总结及地质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G1、G4样品含有较多Fe元素(Fe3+:0.24%、0.24%;Fe2+:1.01%、0.89%);G2样品含有较高的Mn元素(2.76%);G3样品含有很高的Cr、V元素(3453×10-6、1458×10-6)。类质同象对石榴石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晶胞参数有较大差别,分别是a=11.530nm(G1)、11.563nm(G2)、11.849nm(G3)和11.470nm(G4)。石榴石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对于示踪物源及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石榴石中的稀土元素总量分布不均匀,LREE/HREE比值小于1,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Eu/Eu*比值小于1,为Eu负异常。所有样品的Ce异常均不明显。石榴石样品的拉曼光谱呈现出峰强和峰位的明显差异也反映了类质同象的存在:G1、G4在570nm处出现Fe3+电子跃迁吸收峰;G2在460nm和520nm附近出现Mn2+电子跃迁吸收峰;G3在690nm处出现Cr3+电子跃迁吸收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显示,红色和褐红色样品出现在570nm处的Fe3+电子跃迁吸收峰,与其成分中含有大量Fe有关;橙色样品于460nm和520nm附近的特征吸收峰归属于Mn2+,对应其主要成分中大量的Mn;绿色样品690nm处出现强的吸收峰,由Cr3+跃迁产生,是微量元素Cr的存在所致。研究结果表明,石榴石的颜色与其成分和结构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