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90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71.
一种通用球面等积离散网格生成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球面离散网格模型是管理海量数据的有效途径,如何构建球面网格是这类模型的基础问题.文中利用Snyder等积多面体投影建立了平面与球面的对应关系,设计了球面等积三角形和四边形离散网格的生成算法.结合实验分析了两种网格的最大/最小边长比和单元周长均方差两项指标,结果表明全部网格的指标均收敛,适合用作多分辨率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  相似文献   
872.
碧口群自建群以来经历了多次解体。但解体的地层单元大都分布在东部略阳附近,它们向西如何延伸、区域上怎么对比还不十分清楚。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认为碧口群的主要组成单元之一秧田坝岩组仍然需要再解体。在原秧田坝岩组分布区域的不同地质体中获得了376Ma±40Ma的Rb-Sr全岩同位素年龄值、珊瑚化石和大量微古植物化石资料。结合岩石组合特征、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差异、区域分布和接触关系,进一步将原秧田坝岩组解体,并填绘出了新的秧田坝岩组、晚古生代构造地层块体:草河坝组、赵家嘴碎屑岩和寒武纪构造地层块体。这说明原秧田坝岩组为非史密斯地层组合,其中包含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单元,并进一步证实了碧口地体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873.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三级地貌(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单元为基础,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数据分区块研究了该地区的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突然加速的剥蚀过程,其转折点为中新世。在整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剥蚀速率,川西高原为0.26mm/yr,龙门山为0.72mm/yr,四川盆地为0.20mm/yr。龙门山的剥蚀速率大约是川西高原的2.8倍,间接反映边缘山脉的隆升并不等同于高原内部的隆升,边缘山脉的隆升可能是构造隆升和剥蚀隆升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4.
在野外详细测量剖面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宏观特征、矿物和碎屑组分、结构、碳氧稳定同位素、生物古生态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显示碳酸盐岩主要为泥晶灰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等岩类,δ13C和δ18O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以河控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三角洲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875.
本文根据安宁河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位场变换后得到的深部重力异常,采用质面压缩法反演得出了莫霍面深度。研究了该区深部构造特征,利用重力垂直二次导数定性地划分了该区的深部断裂,对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1)该区处于青藏块体与华南块体的交接地带,深部构造特征也表现了这种交接带的复杂性;(2)地壳深部受近东西向构造影响十分强大,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在西昌以南段无深部构造背景显示;(3)强震活动区与深部构造关系密切,处于特殊构造部位的西昌——冕宁段今后仍是强震重复发生的地段。  相似文献   
876.
基于贵州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茶树生长期近50 a来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茶、夏茶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较为相似,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占总站数的95%、93.7%。秋茶时段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表现为北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中部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正值区站点有16个,占总站数的20%。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茶,春茶、秋茶下降表现的不很明显。对贵州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照的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春茶和夏茶生长季节在70年代的日照时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贵州北部夏茶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表现为持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7.
为解决特大型城市复杂公共交通网络的信息模型表达和空间数据组织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多尺度、多层次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静态结构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广州市公交线网基础数据管理与辅助规划系统,实现了对公交基础数据的高效管理,并为广州市公交线网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78.
为探讨主要营养素源组合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172.87g±6.71g)生长、消化吸收和水环境的影响和效应,作者采用3×2×2三因素设计,蛋白质水平—43%、40%、37%,分别以P43、P40、P37表示,脂肪水平——10%、7%,分别以L10、L7表示;蛋白源鱼粉水平——高鱼粉(49%~55%)、低鱼粉(39%~45%),分别以FH、FL表示,形成12种试验处理组(1#-12#)饲粮。试验期77 d。结果表明:1#(P43L10FH)、9#(P40L10FL)增质量率和饲料系数最优,显著或明显优于较好的3#(P40L10FH)、11#(P37L10FL)和7#(P43L10FL),9#饲料系数较3#显著降低28.3%;低鱼粉组(9#、11#、7#)显著提高胰蛋白酶和肠脂肪酶活性,9#其活性较1#分别显著提高21.09%、14.39%;高脂肪极显著提高吸收酶活力(P0.01),且具有增强多数消化酶活力的趋势;高鱼粉组和低鱼粉高蛋白组的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相对浓度变化呈现普遍高于其他低鱼粉组的趋势或特征,以11#、9#、7#、1#相对较低,11#、9#氨氮浓度较3#分别显著降低73.97%、58.75%;9#、11#、1#亚硝酸氮、磷酸盐浓度不同程度极显著降低(P0.01);高脂肪有降低磷酸盐和COD的趋势。总之,本研究值得关注的新发现是:低鱼粉组9#、11#、7#饲粮分别显著或明显提高生长、消化性能,并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营养素源组合正效应突出,不仅节约鱼粉资源,且饲粮组成更经济,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9.
吴昊  祝向平  贾强  张彬  李勇  杨礼创 《地质学报》2023,97(7):2261-2280
黄铁矿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发生氧化,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为了研究自然条件下不同粒度和晶形黄铁矿化学成分的差异对黄铁矿氧化速率的影响,本文对巴达铜金矿床黄铁矿进行了LA- ICP- MS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矿物面扫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粗粒黄铁矿S、Fe含量较高,成分更纯;微量元素As、Co、Ni和Pb、Cu、Zn分别以类质同象方式和包裹体形式更多地存在于细粒黄铁矿中,二者均能促使细粒黄铁矿氧化速率加快;粗粒黄铁矿中Cr和Ti元素含量较高,其氧化后生成致密氧化膜可抑制黄铁矿被进一步氧化。本文认为对于本矿床中粗粒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氧化污染问题应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不易被氧化的粗粒黄铁矿,使其处于常温常压的干燥避光环境中即可防止发生氧化;对于易氧化的细粒黄铁矿,其氧化产物造成污染对环境压力较大,应采用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更科学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80.
李勇  邓虎成  何建华  马若龙 《地质学报》2023,97(8):2633-2644
川西坳陷三叠纪以来多期构造应力场演化控制了该区古隆起的迁移和裂缝-岩溶型储层的形成,从而对该区油气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目前对该区古构造应力场的量化评价研究程度较弱。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裂缝充填物以及声发射测试资料,重点对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口坡组沉积后期的古应力方向、大小及演化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4期应力,印支期应力为NW向;燕山早中期应力为SN向;燕山晚期应力为NW向;喜山期应力为EW向。对应的最大水平应力值分别为25.81MPa、66.03MPa、41.27MPa以及50.85MPa。结合区内构造演化,印支期区域平缓抬升使得古隆起及彭县断裂雏形形成,雷口坡组暴露地表形成岩溶性储层,成为后续的油气富集地;在燕山期两期应力控制下,研究区北部地层最先抬升,古隆起继续发育;喜山期强烈构挤压下使全区北西向地层抬升,古隆起最终定型,燕山晚期-喜山期形成的裂缝和断层对早期油气运移进行调整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可为彭州地区的构造演化、裂缝预测以及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