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50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21.
提要:腾冲地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分布于芒市北部五叉路乡核桃洼、江东乡杨家寨和轩岗乡南约村一带,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组成。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大部分是作者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从原高黎贡山群中解体出来的。为了限定该地区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该区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0.8±0.8) Ma,其形成时代属于古近纪。该区钾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67.97%~80.62%)、高碱(K2O+Na2O=5.08%~8.79%)、中-高钾(K2O/Na2O=1.11~17.80)、低P2O5含量(0.01%~0.15%)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2.31之间,岩石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Ta、La、Pb、Nd、Sm、Gd等,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Ba、Nb、Ce、Sr、Zr、Hf、Eu等。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10-6~323×10-6,平均为183×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LaN/YbN为1.58~41.60,δEu=0.18~0.71, 显示弱到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和粘土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中晚元古代高黎贡山群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壳源成因类型,具岛弧型同碰撞花岗岩特征。该区古近纪钾长花岗岩的形成表明,在60.8 Ma以前,雅鲁藏布江—密支那洋已关闭,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已经发生,并处于岩浆弧形成阶段,为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成弧造山构造岩浆活动的响应。古近纪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22.
723.
基于SRTM3 DEM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空间分析、三维地表形态分析和剖面形态分析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对克拉玛依盆地以西、塔城盆地以东的西准噶尔山地的地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4级夷平面,讨论了各级夷平面的特征,依据地表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内的构造地貌区进行了划分。4级夷平面海拔高度分别是2 734~1 760 m、1 520~1 200 m、1 000~300 m和800~660 m。参考地表面三维统计得到的拐点(1 320 m/1 270 m),将1 270 m以上地貌面分为 2 级夷平面:1 760 m以上夷平面(Ⅰ)和1 520~1 200 m夷平面(Ⅱ),地形起伏度均在500~200 m以内。Ⅱ级夷平面可能发育于白垩纪至新近纪,山地剥蚀的后期与新近系昌吉河群相对比。1 000 m以下分为两级剥蚀面,其中之一,剥蚀面高度1 000~660 m,并一直延伸至300 m高度,为一变形的山麓及山前剥夷面(Ⅲ)。该剥蚀面具有埋藏剥蚀面性质,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另一级山间剥蚀面出现在860~660 m高度上(Ⅳ),发育于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4级夷平面代表了山地的4次稳定时期与其间的4次快速抬升,第Ⅲ级剥蚀面的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晚第四纪隆升的远程效应。不同分区之间的构造地貌差异为区域构造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区信息,构成区域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研究表明,西准噶尔山地的总体构造线方向呈NE向展布,其与东部的准噶尔盆地和西部塔城盆地及以西地区的NW向构造线方向明显不同,受控于数条NE向断裂的南部扎伊尔山地与北部吾尔喀什尔山地的盆山间列的构造地貌组合构成了区域南、北之间的对比。依据DEM所做的地表特征分析,把研究区分为北部中山与盆地间列区(Ⅰ1)、南部中低山区(Ⅰ2)和东南部山缘及山前平原区(Ⅱ)3个构造地貌区。西准噶尔山地(Ⅰ区)属于天山-准噶尔-萨彦-贝加尔构造强变形带和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这里虽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具备了发震的基本条件,且临近克拉玛依油气资源开发重地,建议进行必要的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724.
夏季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及华东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应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NOAA卫星接收的HIRS-Tb12等资料,研究了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特征、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越赤道气流与高压对越赤道气流的维持和强度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北太平洋海温场对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5、6月份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则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华东地区夏旱年越赤道气流显著偏强,雨涝年呈弱相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725.
沙、澧河流域面雨量计算及流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适合沙、澧河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分析了沙、澧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规律及底水、面雨量、强降水与洪水的关系,给出了沙、澧河关键站的流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26.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年江苏高温天气的特征,并探讨了2003年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江苏高温是在副高控制的天气形势背景产生的,然而在副高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高温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非绝热条件才是高温日出现的关键。本文还利用数值产品建立了江苏高温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72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过剩压力与油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藏的发现,揭示出盆地长8具有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地质条件。从流体运移的角度,应用平衡深度法原理,计算出过剩压力,建立了研究区的过剩压力体系,分析产生过剩压力的地质条件及控制因素,认为长7段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并根据不同层段之间过剩压力差值,预测出有利目标区,为寻找类似油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8.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两年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乐至县丘陵地区感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讨了感热能量与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当地陆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29.
通过设计合适的滤波器,对2001年9月18-20日华西暴雨过程中气象探测资料进行滤波处理,提取大、中尺度运动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尺度运动信息的诊断分析,研究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大、中尺度大气运动非平衡性质的演化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暴雨发生的不同阶段,大、中尺度运动的非平衡性质变化是不一样的,中尺度非平衡强迫对暴雨落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30.
铜石次火山杂岩体由三个岩浆侵入阶段岩石组成,石英二长闪长斑岩~(40)Ar/~(39)/Ar坪年龄为189.8±0.2Ma,二长斑岩坪年龄为188.4±1.6Ma,为同时代产物,属早侏罗世。随后是该区隐爆角砾岩及金矿的生成。中侏罗统汶南组不整合覆盖于蚀变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之上,斑岩体有一个古风化壳,汶南组底砾岩中有蚀变的斑岩及灰岩砾石,灰岩砾石及钙质、泥质胶结物均无蚀变现象,说明金矿成矿作用发生于汶南组沉积之前,金的成矿年龄介于188—178Ma 之间。成矿与铜石杂岩体在时代上及成因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