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一次飞机播撒吸湿性焰剂试验的微物理探测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夏季,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了吸湿性焰剂的飞机播撒试验,选取八达岭长城西北的淡积云作为催化对象.试验期间,使用装备了云探测设备的运12飞机进行播撒及云微物理探测.在6月1日的试验中,运用差异化策略分别对不同的淡积云实施了催化,探测发现云中出现了符合暖云增雨概念模型的微物理反应.随后在晴空区实施了烟羽探测试验,通过在吸湿性焰剂烟羽区的穿刺飞行,获得了正在扩散的吸湿性焰剂的粒子谱,了解了播撒后扩散区的微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33.
200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际,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强对流云团,给国家体育场内开幕式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威胁。根据云系的发展状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对抑制云、降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Reisner2方案中引入了AgI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MM5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参照2008年8月8日20:05至20:12进行的消减雨作业情况,利用加入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作业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就不同的播撒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微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gI播撒率对降水量改变影响很明显,当以5g·s-1的速率持续播撒AgI7min,在播撒作业后2h,催化区域内均表现为减雨,2h后为增雨。对于减雨的微物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大量播撒AgI后导致空中云水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霰减少,霰的减少导致雨水的减少;而2h后的增雨机制则是由于在雨水、云水、霰以及温度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最终导致地面降水的增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参数方案的局限性,模拟的最大减雨率仅为8%~12%,离消雨的要求尚有差距,应利用双参数云方案作进一步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34.
采集了福建省山仔水库和杜塘水库的冬季沉积物,采用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分析方法,对不同深度沉积物叶绿素a的含量以及微藻的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达到4692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33.79×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的丰度为6.77×10^6Cells/g底泥干重;...  相似文献   
35.
黄张裕  金华 《测绘工程》2002,11(1):45-48
对大型斜拉桥主梁施工控制体系的信息采集作了较为详实的讨论,分析了主梁施工的物理,线型和力学测量的方法及精度,为大型斜拉桥主梁的架设和正确合扰提供设计及评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渴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一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37.
珠江河口水域水温和盐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8.
2000年“杰拉华”台风在宁波象山登陆,其路径和强度对浙北沿海构成极大威胁,但事后总体影响程度比预期的轻。本文利用浙北沿海海洋站资料,分析了台风影响期间各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39.
笔架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三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笔架盆地新生代发育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发育阶段。受神狐运动的影响,古新世一早渐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断陷阶段,由于受NW-SE地壳应力向拉张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问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笔架盆地的雏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坳陷阶段,受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的影响,南海北部普遍下沉,盆地沉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晚中新世-全新世为盆地成熟期-区域沉降阶段,盆地以稳定的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为主。古近系以断陷陆相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为特征,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7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笔架盆地具备一定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40.
在江西省奉新县分别采集一定数量的土壤和猕猴桃果实样品,测定其中的元素含量,土壤样品还测试了有效态和形态等。依据分析数据,初步认为在海拔100m以下,母岩为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地区形成的红壤非常适合金魁猕猴桃的生长发育。根据奉新县高产优质猕猴桃产地的土壤数据,建立了适宜种植产地的地球化学模型图;对照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新发现了奉新县赤岸镇南部浣溪至沿里、会埠镇的车坪至罗市镇的泽上及赤田镇的庄溪至礼山村之间也是种植猕猴桃的理想地区,从而使奉新县猕猴桃种植基地由原来的1333.3~2000公顷(2~3万亩)扩大到近6666.7公顷(10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