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李建波  郭磊  鲁勇花  曾涛 《地质论评》2017,63(6):1429-1439
医巫闾山韧性剪切拆离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为一走向NE、倾向WNW的低角度正断层系,由下盘的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未变形中生代的花岗岩体;脆性拆离断层面及上盘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以拆离断层带下盘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长石碎斑为标志体的三维有限应变测量显示,应变主轴X轴伸长,Y轴不变,Z轴缩短。以极莫尔圆法估算拆离带内糜棱岩的运动学涡度值介于0.61到0.96,平均为0.80(涡度值是无量纲数),表明医巫闾山韧性剪切拆离带形成机制为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作用。结合三维有限应变测量,医巫闾山韧性剪切拆离带为一加长减薄型剪切带。以有限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为基础,初步估算了该韧性剪切拆离带的韧性减薄量沿剪切拆离方向,减薄量从10%增加到40%,且减薄量与应变强度正相关、与运动学涡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2.
地震作用对南海南沙群岛渚碧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珊瑚礁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国南海海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珊瑚礁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土体,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岩土介质。晚渐新世后,生长在碳酸盐台地上的珊瑚礁进入繁盛期,礁体内部可划分为5至6个主要的沉积相。同时,珊瑚礁已被认为是近代地震发生时间的记录器。文章结合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体工程地质分带和岩体结构特征,设计了岛礁模型,研究地震对珊瑚礁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利用岩土工程的模拟仿真软件GeoStudio,使用Newmark滑块分析法,模拟了6种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珊瑚礁体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采用极限平衡条分法计算了安全系数,并测算出可能的危险滑移面位置及滑移规模。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对珊瑚礁的影响有:(1)珊瑚礁在自重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地震发生后,安全系数小于1(FS<1)可能导致斜坡失稳并发生滑塌;(3)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安全系数是降低的,且经一段时间后,安全系数围绕某特定值波动;(4)在地震作用下,作为珊瑚礁体浅层新发育的部分,更小的滑坡部位会更易发生坍塌。综上,利用岩土工程的方法对海洋中珊瑚礁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能够为今后岛礁工程设计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对于有冰川发育的泥石流隐患点而言,获取冰川动态有助于分析泥石流触发成因.西藏波密县天摩沟是大型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在过去二十年中多次暴发泥石流.本文利用Planet、TanDEM-X和Sentinel-2卫星数据估计了天摩沟冰川2016—2021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16年间的表面高程变化,以及2016—2021年间的流速变化.冰川边界、表面高程和流速变化观测结果均表明天摩沟冰川在2018年7月11日大型泥石流暴发前未发生跃动或崩塌.通过分析高分辨光学影像和气象数据,认为冰川附近山体崩滑产生的岩屑,冰川前方的冰碛物和散冰,以及主沟中上游沟岸滑坡产生的松散物共同组成2018年7月11日泥石流的启动物源,灾前连续两天降水使得物源含水量达到饱和,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灾害当天持续小雨诱发高位物源启动,形成泥石流灾害.天摩沟冰川对泥石流发育的作用在于贡献了部分物源和水源.其流速明显高于周边冰川,主干峰值流速可达0.80±0.02 m·d-1.冰川高速流动使得高位冰碛物堆积速度快,而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降雨启动阈值更低.天摩沟在2018年7月之后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但是...  相似文献   
104.
线简化定线图管线分段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磊  万庆  宋彬  白俊波 《测绘科学》2010,35(5):185-187,166
管道分段设计是长输管道工程制图的起点,传统的分段设计方法,主要采用手工的布置方式,虽能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主动性,但由于线路一般长达上百公里,致使设计速度慢,效率不高,影响了后期的制图工作进度。本文针对管道分段的问题,借鉴线简化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管道线路分段设计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管道线路自动分段设计的方案,辅助分段设计工作,并利用ArcEngine实现了一个实例,与传统的分段方法进行比较,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于新慧  秦切  黄河  王涛  张招崇  童英  郭磊  宋鹏 《地质学报》2020,94(10):2893-2918
南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与塔里木克拉通的接壤地带,是了解克拉通及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但就南天山洋最终闭合和陆陆碰撞的时代目前还存在不同观点。盲起苏花岗岩体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段,是该区大型的复式花岗岩体,主要由东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西部黑云母花岗岩和中部二云母花岗岩组成。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东部、西部和中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97±4 Ma、294±3 Ma和292±2 Ma。地球化学特征上,东部和西部花岗岩的SiO 2 含量为65. 34%~73. 12%,A/CNK为1. 00~1. 11(平均1. 05),Na 2 O+K 2 O的含量为7. 26%~8. 52%,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中部花岗岩的SiO 2 含量为71. 97%~72. 84%,A/CNK为1. 09~1. 14(平均1. 12),Na 2 O+K 2 O的含量为8. 36%~8. 80%,属钙碱性强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上,三者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9. 58~44. 94\],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LREE/HREE=8. 00~22. 97),并呈现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东部 δ Eu=0. 67~0. 81;西部 δ Eu=0. 48~0. 78;中部 δ Eu=0. 44~0. 48)。微量元素上,三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位素特征上,锆石 ε Hf ( t )值分别为-11. 31~-1. 64(东部)、-5. 41~-0. 50(西部)和-14. 43~-2. 51(中部),二阶段Hf模式年龄( t DM2 )均在1. 30~2. 20 Ga之间;东部岩体的 ε Nd ( t )的值为-6. 92~-10. 10,二阶段模式年龄 t DM2 (Nd)在1. 62~1. 88 Ga之间。综合区域地质和前人研究资料,表明盲起苏复式花岗岩体可能是后碰撞早期阶段由加厚的变质火成岩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经不同程度结晶分异所形成的,并暗示了南天山洋的闭合及陆陆碰撞的时间应发生于二叠纪之前。  相似文献   
106.
在星载单频GPS实时定轨中引入NeQuick2三维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首先利用GIM对Klobuchar和NeQuick2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然后使用不同电离层改正方法模拟仿真星载单频GPS实时定轨实验。结果表明,当卫星轨道低于500 km时,相比于传统的改进Klobuchar改正的定轨精度,利用NeQuick2改正的定轨精度提高0.2 m左右,与双频伪距法定轨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7.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地质科学》2007,42(1):16-30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上构造层);千糜岩和糜棱状片岩构成上、下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穹隆构造内经历3期运动,第1和第2期的线理具有统一的北北西—南南东倾伏向,前者仅保存于局部下构造层,代表上盘向南南东的运动学特征,为早期构造变形,成因尚待查明;第2期为穹隆内主导线理,代表穹隆统一的上盘向北北西的运动。第3期低透入性线理向穹隆外侧倾伏,代表垮塌下滑运动。雅拉香波穹隆下构造层与高喜马拉雅岩系相似,下拆离断层为主拆离断层,中构造层可能为西藏沉积岩系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所以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分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与西藏沉积岩系的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的出露。雅拉香波穹隆早期(距今14.5Ma±)可能经历了沿藏南拆离系的北北西向拆离,后期(距今13.5Ma±)因岩浆底辟和剥蚀反弹而发生穹隆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地处中亚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蒙古东戈壁省广泛出露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开展精确的同位素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地壳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次研究在扎门乌德和乌兰巴德拉赫地区新识别出了2个早石炭世花岗岩(337 Ma和332 Ma)和2个晚石炭世花岗岩(320 Ma和306 Ma).早石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