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6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363篇
大气科学   418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1173篇
海洋学   218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9篇
  1966年   4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2.
当前缅北冲突与中缅边界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交汇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在缅甸不断推进,同时域外大国势力介入缅北地区,缅甸国内局势更加复杂,致使缅北冲突不断激化升级。2015年2月之前,缅甸政府军主动进攻缅北各民族武装组织,现阶段,缅北冲突发生了重大逆转,"缅北联军"开始主动突袭政府军。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缅北冲突原因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提出缅北冲突对中缅双边关系、跨境贸易、边境安全以及边界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并发现缅北冲突暂时不会对中缅边境地区带来较大的安全影响,但随着冲突的加剧,毒品、走私、跨境犯罪、恐怖袭击等问题将是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边界管控措施,为国家和边境地方政府做好边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3.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对于荒漠草原浅覆盖区第四系覆盖物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旗 杆 甸 子 幅1∶5万填图试点为例,基于 ASTER、GF-2等多源遥 感 数 据,利用植被抑制法、波 段 比 值 法、主 成 分 分 析 以 及 纹 理 信 息提取等多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多光谱数据的光谱信息和高分辨率数据的形状、空间结构、纹理信息等特征,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法,对研究区第四系覆盖物进行了分类,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与精度。结 果 表 明:将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以及纹理分析多种特征作为辅助数据参与分类,其分类效果优于基于单一 ASTER 数 据进行的分类;通过几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多特征面向对象分类的总体精度最高,达 到85.40%,比 多特征传统监督分类的总体精度提高了约11%,分类影像上地物边界清晰。该法分类技术可以为荒漠草原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4.
于2017年10月4~15日,在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辨析了流域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总体水环境空间变异明显,上游河流溶解氧和总磷含量都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其它值都低于Ⅲ类标准;水体pH平均值为11.19,水体呈强碱性,浊度的空间变异性较高;不同支流水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差异明显;桑干河和洋河下游河水污染最严重,以有机物污染和氨氮营养盐污染为主,且氨氮营养盐空间变异强烈,污染物多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洋河上游河水污染较严重,以总磷和浊度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清水河和妫水河河水水质较好。洋河和桑干河是官厅水库上游需要重点治理的支流。  相似文献   
125.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碳输运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军  郭聪聪  张桂成 《海洋学报》2019,41(8):125-130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因其独特的凝聚效应导致碳通量向海底输出。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TEP不仅影响了碳沉降途径,其本身能够悬浮甚至向海水表层迁移,导致其在海洋微表层(Surface Micro-layer, SML)积累,最终显著影响海洋表层碳通量。TEP和其他颗粒物聚集形成凝聚物后,其运动趋势则由凝聚物中TEP的含量占比,即最终颗粒物密度所决定。一个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密度低的TEP通过与其他微粒聚合形成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active Substances, SAS),会在海洋–大气界面形成薄膜,显著影响海–气CO2交换通量,甚至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6.
鉴于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台风事件有高度敏感性,应用1980—2018年的海洋大气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口东寨港地区的海平面、温度和台风最大风速的变化特征,并基于IPCC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理论框架,构建了"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估算方法,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和台风事件背景下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特征。结果显示:①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致灾影响因子主要为该地区沿海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其上升速率可达4. 6 mm/a,远高于全球和中国沿海平均值;其次为1993年之前和2006年之后,在海口地区250 km范围内出现的热带气旋或台风事件;②东寨港红树林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 31,属于中度脆弱等级,其中三江片区的红树林脆弱性相对最高,演丰片区最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较好地反映出海平面快速上升和热带气旋或台风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7.
Landsat8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透水面是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准确提取不透水面信息对于掌握地表覆盖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已提出了多种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指数,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些不透水面指数的系统对比分析。利用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测试了目前8种主要不透水面指数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在现有不透水面指数中,垂直不透水层指数能够有效增强不透水面信息,不透水面提取精度最高(89. 6%),其次是比值居民地指数和生物物理组分指数(87. 5%和87. 4%),城市指数与新建筑指数提取精度再次之(82. 9%和80. 0%),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归一化建筑指数和基于指数的建筑指数未能有效增强不透水面信息,提取精度较低(75. 0%)。此外,这8种不透水面指数都未能有效解决不透水面与大片裸地光谱混淆的问题,在裸地广泛分布的区域难以准确提取不透水面,平均提取精度仅为71. 0%,影响了不透水面指数的大区域应用。  相似文献   
128.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以及智慧城市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对于现代化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需求量变得更丰富,更快捷,更高效;相对于数字城市时期的测绘地理信息,现如今对于数据的采集方式、数据整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中的体现更为明显,这就对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更快捷、更高效、更准确的获取、整理及管理测绘数据以供不断提升的使用需求,成了推动测绘技术革新的动力,这其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新型测绘软件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9.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研发智能化、多维度、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青岛八大关为例,综合利用基于位置与多传感器的跟踪注册技术、瓦片地图技术、三维景观地图技术和移动增强现实系统虚实叠加技术,研究并实现了面向旅游业的移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能旅游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认知周围景观的全新视角,获得全新的交互体验。系统包括三维景观地图、虚拟漫游、路线导航、环境识别、历史建筑查询、热力图显示、好友足迹、个人轨迹、微信分享等功能模块,游客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0.
为了充分利用日益增多的多时态土地利用/覆被矢量数据,依据不同属性全方位挖掘提取其中隐含的要素变化转移信息,进而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与统筹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首先提出了广义转移矩阵的概念,并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矢量数据的广义转移矩阵自动计算生成方法,详细阐述了数据预处理、匹配关系建立、要素变化检测、矩阵设置与生成4个实施步骤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大幅提高转移矩阵矢量化计算生成的准确度和灵活性,有效克服人工手动处理计算效率低、周期长、易出错、难检查的不足,以及常用栅格化计算方法精度低、结果单一、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土地利用/覆盖要素在不同属性上的变化转移情况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