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578篇
测绘学   238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885篇
海洋学   389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叶面积指数监测是快速获取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回归方法和高光谱数据变换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精度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基于冬小麦拔节期冠层高光谱数据、一阶导数光谱数据、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和对数光谱数据的叶面积指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导数和对数变换能够提高冬小麦LAI反演精度,以蓝紫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波段建立的一阶导数光谱数据逐步回归模型最优,建立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4,交叉验证的RMSE为0.131,可为冬小麦LAI估算的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22.
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包括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检验等方面。对流初生识别、对流系统强度识别和对流天气类型识别等监测技术取得新进展,综合多源资料的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业务。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机制等获得了新认识,我国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统计气候特征、分析规范及相应业务产品等为业务预报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技术支撑。光流法、多尺度追踪技术以及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临近预报技术等有明显进展,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流可分辨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预报及其后处理产品预报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数值 (集合) 预报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技术为业务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和多尺度自适应临近预报技术、多尺度分析技术以及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发展并应用模糊逻辑等方法的、基于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模式的区分不同强度等级和极端性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精细化 (概率) 预报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23.
在无水"干"体系的四矿物相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由于熔点低而通常记录着丰富的部分熔融作用和地幔交代作用信息。在详细岩相学特征和组成矿物主元素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内蒙古集宁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单斜辉石进行了激光原位微量元素研究。通过与新生代时华北具古老克拉通地幔特征(如鹤壁)和具新生岩石圈地幔特征(如山旺)的橄榄岩对比,讨论了新生代时集宁地区陆下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和演化机制。集宁地区岩石圈地幔是相当于原始地幔经过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抽取形成的,除个别样品的部分熔融程度5%外,多数样品为5%~10%。橄榄岩的平衡温度与橄榄石Mg#关系表明新生代时集宁地区的陆下岩石圈地幔是不均一的,无明显分层现象,表现为饱满与过渡型地幔的共存。这种主体饱满并兼有过渡型地幔的不均一现象,可能是软流圈物质对古老地幔进行不均匀侵蚀、改造和置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4.
广西兴业县龙安高岭土矿床产于大容山花岗岩体龙门单元补充侵入岩,成矿母岩为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高岭土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矿物组分主要为高岭石和石英。高岭石为片状晶体,有序度高,粒度细,粒级分布理想,广泛用于陶瓷、造纸、橡胶、油漆及无线电电子元件、冶金、石油、原子能、建材等,具有巨大的经济开采价值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相似文献   
225.
中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工程实例,指出了该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阳能供热采暖今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26.
巴西地处南大西洋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深水海洋油气技术先进,产业区域性聚集明显,受极地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巴西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极地发展对其国际地位、政府治理、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联动影响。近年来,巴西借助部际海洋资源委员会、南极事务委员会等专业管理和决策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海洋与极地战略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旨在全面推动巴西在全球海洋与极地科技事务中的顶层部署和研究领域,尤其是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成,为巴西参与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设施和支撑。中国可在借鉴巴西海洋与极地事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深水油气开发技术的成功经验上,持续加强与巴西的深层合作,积极寻求两国在海洋与极地科技开发中的相互战略支持,建立和谐稳定的中巴双边科技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更加有利于中国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27.
介绍郑日新教授治疗鼻槁的临证经验。郑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鼻,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病因多由外感燥热邪毒,或素体阴虚脾弱引起,总以虚实夹杂为主,故治疗多以生津润燥为先、养阴清肺为本、补土滋金为要,分别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清肺汤加减,以及补中益气、四君、六君、异功诸方等治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28.
城市关系网络化是城市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要素流空间网络下的城市体系在空间组织上不尽相同,依托单一要素对网络进行表征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企业联系、科研合作、人口迁徙和引力模拟四类要素网络,从城市节点、路径联系、社区特征等角度剖析多重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外部空间特征与差异,并探究城市间联系的内在模式规律。结果表明:(1)多维数据源视角下构建的多重城市网络在空间组织上表现出相似稳定性和多元差异性的统一。(2)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运转的人流、物流等网络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较大,相邻地区的小团体特征明显,社区结构较强;而资金流、信息流等实体性较弱的要素则突破了这种地理限制,发生联系的重点在于目标城市对于要素流的吸引力,社区结构较弱。(3)目前全国城市联系形态上具有层级性和扁平化的双重特征,据此本文基于“管道-蜂鸣”模型提出“社区蜂鸣-守门员-区域管道”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阐述中国的城市联系特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在全国识别出10个核心守门员城市和8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229.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地理科学进展》2023,(11):2198-2212
乡村性既是乡村宏大叙事的认识论,也是引领乡村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旅游要素的注入使得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具有区别于普通乡村的特性。论文基于传统乡村、快速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历程,从乡村区域功能、政治经济学、乡村整体建构等视角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性相关研究。基于“要素构成—基本属性—重要特征”的概念分析逻辑,对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进行解析,论文提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是旅游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地方意义所在,从需求主体角度体现为旅游者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从乡村发展角度体现为多元主体在特定乡村地域空间情境下持续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结果表征,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景观等基本属性和空间维度的地域性、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价值维度的体验性等主要特征,需置于“我者”与“他者”、城市性与乡村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商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中加以理解。论文构建了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分析框架,从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0.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原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是新形势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包含的不同工作内涵。改革三十多年来,城镇化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在总结以前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新目标,制订新政策,多措并举,特别要用活、用好土地政策,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