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人体舒适度及舒适指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2.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生长和光合作用的N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室内和围隔实验中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硝态氮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速率(Pmax),分析了幼孢子体的N需求,得到其最大生长率(μm)为0.12d-1,维持生存的最低组织N含量(NQ)为16.8μg/mgDW,以最大生长率生长所必需组织N的临界值(NC)为20.4μg/mgDW,每天以最大速率生长的N需求(Nreq)为2.45μg/mgDWd-1。同时,不同处理组的初始NO3-N浓度越高,海带幼孢子体吸收速率和组织N的累加速率越高,且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393和0.7793,P<0.05)。现场围隔实验中,叶绿素a含量(R2=0.7907,P<0.05)和组织N含量(R2=0.9147,P<0.01)与Pmax也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根据海带幼孢子体N的需求和营养吸收状况,分析认为,海带幼孢子体存在受到N限制的风险,但凭其营养吸收能力有适应N限制的能力。还根据海带的这种生理特征,探讨了大型海藻的养殖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态调控。  相似文献   
23.
利用 2012 年 1 月 ~ 2015 年 12 月 CALIPSO 冰云 3 级月平均产品(CAL_LID_L3_Ice_ Cloud) 对中国区域异质核化冰云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冰云的比例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探究中国区域冰 云分布情况和影响冰云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南北部冰云的比例差异与地面 2 m 温度、地表 长波净辐射通量和来自地面的冰核有关。-40 ~ 0 ℃之间的冰云比例水平分布,中国大陆北部比中 国大陆南部高约 30%,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冬季南北差异大,夏季南北差异小;云箱温度在-30 ~ 10 ℃之间的冰云,中国大陆北部比例比大陆南部平均高出约 5%,春季、秋季、冬季北部冰云比例 均高于南部,夏季温度在-8 ℃以下,南部的冰云比例超过了北部的冰云比例;在对流层(10 km 以 下),冰云比例分布中国大陆北部比南部高,南北部之间冰云比例差异在 6 km 左右显示出峰值,约 50%,四季冰云比例随高度增加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且北部冰云比例均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24.
根据Aqua MODIS 2级云产品和Cloudsat的2级产品资料,结合降水数据和MODIS L1B级辐射率数据,对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夏季的三次强降水过程中冰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物理量和降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中,强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高值区内云相为冰云,冰云云顶高度在8~17 km,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分别最高可达60 μm、 150、 5 000 g?m-2;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冰云云顶高度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在垂直分布中,冰云主要分布在3.5 km以上,发生强降水站点的冰云为深对流云,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分别最高可达150 μm、 3 000 mg?m-3 、 500 L-1;冰云粒子有效半径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下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减小,冰云粒子数浓度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上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冰水含量高值区则存在于云层中部;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在9 km以上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5.
养殖海带的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关于海带生长和光合作用与其生长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开展的较多,但缺乏有效的模型来预测评估环境条件变化对海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此,根据海带生理生态学实验数据、现场观测的光照强度、温度和营养盐等影响海带生长与光合作用的环境参数和海带生长测定数据,运用动态模拟手段,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视窗化模型软件Stella9.0TM构建和运行了上述模型,用来模拟和预测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生长过程.同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其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长海带的长度和干重,可以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6.
荆思佳  肖薇  王晶苑  郑有飞  王伟  刘强  张圳  胡诚 《湖泊科学》2022,34(5):1697-1711
湖泊蒸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水文循环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因此研究湖泊蒸发的控制因素,对于理解区域水文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避风港站观测数据校正JRA-55再分析资料,驱动CLM4.0-LISSS模型,并利用2012-2017年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和湖表面温度数据检验模型模拟蒸发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太湖的适用性;估算了1958-2017年间太湖的湖面蒸发量,并利用Manner-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湖面蒸发的变化趋势,寻找太湖实际蒸发的年际变化的主控因子.结果如下:校正后的JRA-55再分析资料模拟的太湖蒸发与观测值之间存在季节偏差,但是季节偏差在年尺度上相互抵消,再分析资料可用于年际尺度太湖蒸发变化的模拟;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量以1977年为界,先下降(-3.6 mm/a),后增加(2.3 mm/a);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向下的短波辐射是太湖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变化的主控因子,向下的长波辐射、气温、比湿也对湖泊蒸发年际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是风速对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7.
紫外辐射增加对人类疾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紫外(UV)辐射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正逐年增加,未来还将继续增加。UV辐射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导致人类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加以及免疫系统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28.
云南省自动气象站土壤湿度数据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湿度是控制陆地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变量,而自动气象站观测是获取地表土壤湿度的主要手段。地表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准确性能够直接影响其应用效果,因此, 开展自动气象站土壤湿度质量控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4年云南省37个自动气象站土壤湿度数据,采用谱分析方法,以观测值及其Savitzky-Golay二次导数的平均值、均方差、变化率等统计量为判据,筛选剔除了观测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异常峰值和异常平稳值。结果表明:云南省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均有缺测,两种异常值中,异常平稳值占绝大部分。与降水时间序列对比发现,不同降水强度下各层土壤湿度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砂质土站点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明显,黏质土站点雨后土壤湿度变化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29.
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用慕尼黑人体热量平衡模型(MEMI)分析了南京舒适感的概率分布、年际、月际变化以及气象参数和生理等效温度(PET)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舒适感觉出现的频率差别较大,在年际分布上有波动,月际分布上很不均匀。PET随温度线性增加,在多云天气1m/s风速时增幅最大;PET和平均辐射温度之间也是线性增加关系,温度较高时增幅大;PET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非线性减小关系,低温时降幅明显,高温阴天时降幅最小;相对湿度在高温时可使PET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0.
利用红外辐射光谱反演大气CO2浓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最新的大气分子光谱数据集(HITRAN 2004),利用逐线积分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大气顶射出红外辐射光谱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灵敏度,发现:大气CO2 4.3 μm吸收带,特别是2 2412 249 cm-1、2 2502 258 cm-1、2 2592 267 cm-1和2 3822 390 cm-1波段射出的红外辐射,随CO2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很少受其他大气成分变化干扰,因此特别适于用来遥感探测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根据最优非线性反演方法,反演获得了015 km的大气CO2廓线,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个通道的红外辐射值,可精确反演出自由对流层的CO2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