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我国从纸制地质图件向多源地学空间信息数据库转变的一个标志,为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和解释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源。将建平幅以往大量的数据纸介质整理后进行属性数据、图形数据采集,建立了一个能够随意提取、可以不断更新的地质图件库,分析讨论了地质图数据库的特点、功能,并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282.
宋嘉佳  王贵玲  邢林啸  陆川  钱家忠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6-2023010026
岩石热导率是计算大地热流的基础热物性参数,热导率的选取和校正是正确评估热流的基础。当前在冀中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计算中,多以受季节性气温变化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砂泥质岩层作为大地热流的计算层位,岩石热导率也多参考区域内已有定值,而忽略了热导率对水饱和度、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本文从岩石热导率的温压校正和饱水校正角度出发,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校正方法对热流值的影响。主要认识如下:① 岩石热导率作为1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热物性参数,其大小与岩性和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同时通常与孔隙率呈负相关,而与密度呈正相关;② 热导率高温试验结果显示,冀中坳陷砂岩样品热导率总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30~130 ℃的温度区间热导率降低了6. 8%~11. 3%,热导率下降率具有随热导率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由于砂岩和泥岩具有相对较浅的埋深和较低的原位温压条件,温压对热导率的正负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对于热导率小于2 W/(m·K)的样品,温压对其的影响较小。③ 饱水校正后的冀中坳陷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砂泥岩热导率的平均偏差分别高达43. 0%、47. 5%;④ 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岩层热导率在未经任何校正、经含水率校正及经孔隙率校正情况下的大地热流值分别为43. 05 mW/m2、45. 39 mW/m2、61. 64 mW/m2和52. 81 mW/m2、59. 81 mW/m2、78. 14 mW/m2;最终选取经几何平均模型饱水校正后的热导率计算得到的61. 64 mW/m2和78. 14 mW/m2两个热流值分别作为冀中坳陷牛北斜坡和高阳低凸起中部的大地热流值。  相似文献   
283.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284.
藏东昌都地区阿涅塘化石点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紫红色中-细砂岩中,发现以凸形迹完好地保存的4层恐龙足迹,包括Grallator类、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和小型蜥脚类等足迹类型,并构成两列完美的行迹. 组成行迹T1的4个Grallator类足迹被命名为Grallator anietangensis isp. nov.,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分析,并讨论了造迹恐龙的大小和运动状态,这是Grallator类足迹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 组成行迹T2的9个大型兽脚类足迹被归为Theropoda igen. et isp. indet.,对该类足迹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功能分析;这类足迹在中国是首次记录,其连续且清晰的尾迹表明造迹者并非处于正常运动状态,而是应对某种特殊境况的特别行为方式,即其正以昂起的前躯一边观察,一边以极低的速度前进,因前躯昂起,尾部相应下垂,从而留下尾迹. 两列行迹均显示出造迹者正沿古昌都湖岸前进. 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恐龙骨骼和Grallator类足迹化石主要表现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再向四周不断发散的扩散模式,但Grallator类足迹化石综合提供的信息显示恐龙动物的扩散速度比骨骼化石反映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85.
文章通过碎屑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研究,揭示桂北地区丹洲期与南华冰期之间沉积转换的年代学记录。分别对丹洲群合桐组、拱洞组以及南华系长安组进行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丹洲群合桐组和拱洞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U-Pb年龄集中在720~1000 Ma、1700~2300 Ma和2400~2700 Ma。而南华系长安组的U-Pb年龄集中在650~720 Ma和720~1000 Ma,明显区别于丹洲群。丹洲群合桐组和拱洞组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特征,其εHf(t)以负值为主,且多数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大于2400 Ma。而南华系长安组的Hf同位素特征区别于丹洲群,其εHf(t)以正值为主,TDM2值集中于1000~1300 Ma和1400~2200 Ma。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和Hf同位素组成的不同,以及锆石形态和物源的差异,表明“雪峰不整合面”上下的南华冰期与丹洲期沉积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转换。  相似文献   
286.
新疆西天山是"亚洲金腰带"在中国的重要延伸,成矿找矿潜力大。卡特巴阿苏是该区域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金储量87 t,平均金品位3.84 g/t。矿床形成于中天山北缘靠近那拉提北缘断裂的变形带中,金矿体主要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沿密集韧脆性断裂带分布的蚀变带控制,多呈大型透镜体/似板状体,中部为含金硫化物不规则细/网脉强硅化岩,边部对称出现含金硫化物浸染绢云母绿泥石蚀变岩,黄铁矿和黄铜矿是主要载金矿物,金在黄铁矿中为晶格金,在黄铜矿中为裂隙金或粒间金。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地质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法测得(346.3±3.3)Ma,为早石炭世成岩;矿石中载金黄铁矿Re-Os法测得(310.9±4.2)Ma,为晚石炭世成矿;成矿比成岩大约晚35Ma。金成矿关键控制因素是南天山洋关闭、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金成矿流体中高温(270~390℃)、中低盐度(7%~16%Na Cl eq.)、富CO2,δ18OH2O(V-SMOW)=1.6‰~6.4‰,δDH2O(V-SMOW)=-64‰~-107‰,为深部/变质成因流体;金矿石中黄铁矿(187Os/188Os)i平均为1.449±0.052,REE配分曲线及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129~18.773、207Pb/204Pb=15.459~15.554,208Pb/204Pb=37.707~38.123)与中天山地壳不同岩石建造单元具有明显相似或关联性,成矿物质来自中天山地壳;硫化物δ34S值(6.92‰~12.15‰)指示矿石硫源于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受晚石炭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构造应力驱动,金矿床是中天山地壳岩石经受构造-蚀变的综合产物,属"碰撞造山型"金矿床。研究为在新疆西天山持续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提供了新参考。  相似文献   
287.
以山西省测绘成果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为例,阐述了山西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的数据现状,研究和探讨了山西省测绘成果空间数据库系统技术设计、具体的功能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288.
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是一种普遍现象,利用遥感技术的快速、经济及高效等优势,探测烃类微渗漏从而发现油气田,是当前很多油气公司采用的主要勘探方法之一。介绍了烃类微渗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烃类微渗漏在陆地表面、海底近地表及海洋表面的多种表现形式,综合论述了我国在应用遥感技术探测烃渗漏现象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遥感技术在未来烃渗漏检测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89.
介绍了2007年11月在欧洲卢森堡Walferdange举办的第二次绝对重力比对观测的概况及结果.有20台绝对重力仪参加了比对观测,在ECGS共15个测点上的比测结果标准偏差小于2.1×10-8m·s-2.文章简述了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结果分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引进的FG5/232绝对重力仪参加了本次比对,为在中国大陆建立绝对重力基准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90.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