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利用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候平均值资料,从年、月尺度对比分析了新旧2个30 a气候平均值的差值分布特征及业务应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30 a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均升高,全省93.7%站点增温0.1~0.5℃。(2)近30 a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增多3.8 mm,年内6~10月降水量差值变化大,川西高原年降水量大部地区以增多为主,盆地和攀西地区以减少为主。(3)启用新30 a气候平均值后,四川省大部地区年、月平均气温距平有所降低,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变化不大,但各地年、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区域差异显著。(4)四川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近42 a中(1981~2022年)暖冬减少6 a,冷冬增加5 a;春季平均气温升幅大,盆地常年春季开始日期提早,持续天数增加。(5)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象要素及气候事件监测评价等业务应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MTM-SVD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14.4候(70天左右)振荡周期,该季节内振荡在1985年前后最强,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夏季更明显。典型循环重建表明,西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内振荡整体上有一个从南向北的推进过程,对OLR的分析表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是影响西南地区降水的两个关键区。在季节内振荡尺度上影响西南地区降水的OLR异常信号首先出现在爪哇岛附近,逐渐向东传播到马鲁古群岛地区,然后北跳传播到北半球的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最后两者先后向北推进影响西南地区降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简阳、乐至、雁江、安岳4站点1961~2006年46年降水资料,以资阳玉米关键期(抽雄前20天)需水指标为依据,分析了5~7月逐时段(20天滑动累计)的降水保证率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资阳玉米种植气候适播期布局.结果表明,玉米播期安排在4月中旬前后,需水关键期遭遇干旱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2020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以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为考察重点,统计分析了全省极端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站极端小时降水阈值、发生频次、平均强度及贡献率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攀西南部;盆地多站极端小时降水阈值在50 mm/h以上,小时降水极大值超过80 mm/h。(2)四川省极端小时降水事件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50 mm以上的小时强降水事件占比超过1/3;盆地、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发生频次分别在7月、6月和8月达到最高,而小时强降水事件分别在8月、7月和6月出现最多。(3)四川省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日变化峰值出现在02时,具有单峰和夜发特征,其中盆地、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主峰值分别出现在05时、21时和02时;四川省50 mm以上小时强降水事件夜发占比达63.5%,各区域出现高峰时段差异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省逐日降水资料、典型年份各区县暴雨灾情、GDP、人口和耕地面积资料,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基于归一化的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过程持续天数的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及等级标准;基于经济损失率、人口受灾率和作物受灾率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灾害严重程度;利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建立基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和基于暴雨灰色关联度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分析了各地不同重现期暴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率。结果表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能够较好地揭示不同强度等级暴雨的时频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过程造成的损失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和暴雨灰色关联度均显著相关,两种损失评估模型的拟合与试评估效果均较好,5 a一遇暴雨的经济损失率多在3%以下,50 a一遇暴雨的经济损失率多在3%以上,盆地北部和西部山区在5%以上,局地可达7%~9%。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9—2008年成都东部地区金堂县、双流县、新都县的气温、降水资料,用距平、累积距平、线性趋势分析了成都东部地区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滑动-t检验与MK检验分析了成都东部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突变特征。结果显示:近50年来,成都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成都东部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同时对成都市5个温度区进行温度湿度和绿化率关联分析,结果证明,无论是平均温度还是最高温度均随相应区域内绿地率、绿地覆盖率的增大而随之降低;而相对湿度随之升高。可见,增大绿化面积的旷达对环境降温增湿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在成都东部地区植树造林不仅能改善环境气候,更能创造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1~2022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及平均气温资料,对2022年四川省高温和干旱开展异常气候特征监测分析和区域性过程定量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四川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少3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2)2022年夏季共出现4段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7月28日~8月28日的区域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年度高温过程累积强度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4位,弱于2006年。(3)2022年夏季四川省共出现3段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范围广,中旱以上天数多,综合站次百分比位列历史同期最大。其中8月7~26日的区域性干旱过程综合强度等级为“强”,排历史第24位,未能进入历史前10,但超过2006年6月10日~7月9日区域性干旱过程的综合强度;从影响范围看,此次过程的干旱站点数量排历史同期第2位,范围均比2006年夏季的两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广。  相似文献   
18.
非常规油气储集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和裂隙。孔、裂隙大小、形态及三维连通性等微观结构特征对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无法实现微纳孔隙多尺度三维结构及连通性分析。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多能CT技术,结合数据约束模型(DCM)方法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微纳孔、裂隙研究,可实现多尺度三维可视化表征,进一步获得孔、裂隙体积统计分布及其三维连通结构等信息。基于上海光源显微CT实验平台,针对碳酸盐岩及陆相页岩两种样品,成功获得了孔、裂隙三维结构以及统计分布、三维连通结构等定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储集研究强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前兆信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学  马振峰  王佳津  张顺谦  秦宁生  邓彪 《气象》2017,43(12):1517-1526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逐日降水量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青藏高原积雪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盆西型出现频率最高,盆东北型次之,盆南型相对较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年际变化中准3 a周期最为显著,典型循环体现了盆西型区域性暴雨"偏少-调整-偏多"的年际变化过程。年代际变化中准16 a周期最明显,典型循环表现为盆东北型和盆南型的交替演变。通过MTM-SVD协同变化分析,发现在盆西型区域性暴雨的准3 a周期循环中,前冬ENSO事件和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是其显著的异常前兆信号。在年代际的准16 a振荡过程中,前冬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盆东北型和盆南型区域性暴雨的异常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20.
选用Microsoft SQI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系统平台,以Powerbuilder8为开发工具,开发了面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农业气象指标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本文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结构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