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2000~2011年6月MODIS地表温度产品和拉萨市4个气象站6月平均地表温度对拉萨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在近12年内地表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年地表温度达到最高为28.49℃,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14.12℃.在空间分布上高温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周边区域,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向外扩张,在2007年6月拉萨市地表温度高温区分布范围最大,其中纳木错东部和林周县的高温区增加最显著;在利用实测的地表温度与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做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4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两种地表温度的时间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因此MODIS地表温度反演产品适用于大范围地表温度和城市热环境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2.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的东段,遥感和DEM研究表明,该断裂东段在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自岷县至宕昌,断裂由左旋走滑兼具有逆冲性质转变为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现场烈度和灾害调查发现,Ⅶ度区内形成Ⅷ度的异常点,在Ⅵ度区内形成Ⅶ度的异常点,这些异常点沿断裂带附近约2km的范围展布,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临潭-宕昌断裂在岷县以南以走滑运动为主,强震动主要沿断裂传播,同时由于断裂活动形成软弱地基,强震动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灾害,形成了烈度异常点。  相似文献   
33.
西藏羊卓雍错湖面遥感监测模型及近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卓雍错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 其水域变化受到当地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 应用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等遥感数据可以方便、 准确地获取湖泊面积、 周长等信息, 但是由于Landsat 等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影像受到卫星重复周期和卫星过顶时多云天气的影响, 无法实现湖泊面积变化的常规业务化连续监测. 为此, 以Landsat 等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为主要遥感信息源, 结合羊卓雍错水位观测资料, 建立了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水位波动之间的相关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利用该湖泊面积遥感监测模型, 结合近期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羊卓雍错湖面面积变化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34.
2013年8月12日5时23分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发生了一次Ms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0.1°,东经97.9°。根据震后现场考察结果,宏观震中位于昌都地区左贡县嘎益村附近的澜沧江断裂带上,震中最大烈度为Ⅷ度,但考察点仅是点状分布的,因此无法按照理想图形选择出调查点而绘出烈度分布图。根据有限的调查点资料绘出地震烈度等震线为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西向,与澜沧江断裂带走向一致。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就位于该断裂上,严重震害点也沿该断裂带分布,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断层为NWW向,结合宏观考察分析表明,澜沧江断裂带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藏西北革吉县雄巴乡场镇内的冻土灾害日趋严重,研究该区冻土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危害,对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基本特征、成因条件、风险性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雄巴乡场镇的冻土灾害开展了综合研究,认为加剧该区冻土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量增加和气温升高,使场镇内透水性差、不均匀分布的土体含水率...  相似文献   
36.
拉萨地区生物有效紫外辐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多  普布次仁  边多 《大气科学》2002,26(4):481-486
根据1996~1998年由NILUV紫外辐射仪在西藏拉萨地区观测的紫外辐射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区生物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日正午最大生物有效紫外辐射剂量率(UV dose rate)达到500mW m-2,最小值为9.7 mW m-2;晴天时生物有效辐射剂量率的日变化呈规则曲线,且早晚小,中午大;一年中紫外辐射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太阳天顶角决定的,紫外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变化;西藏拉萨地区的月平均红斑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同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37.
2007年1月15—17日拉萨地区出现了一次浮尘天气,造成空气质量污染,能见度下降;拉萨地区的生产、生活及交通运输受到了较大影响。应用欧洲中心客观分析场资料和逐日观测资料,主要从天气形势和气候特征分析了拉萨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和空气污染的局地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由于冷暖空气在高原地区对峙,温度梯度和锋区加强;以及200hPa高空西风急流的影响,引发西藏地区大风,使干燥、疏松的地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的细小沙尘粒子随高空偏西气流携带至拉萨。加之拉萨本地低空处于弱辐合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较小或静风,导致了拉萨浮尘天气形成。最后,给出了拉萨浮尘天气预报的思路,为拉萨浮尘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8.
普布次仁  除多  卓嘎  拉珍  拉巴 《冰川冻土》2013,(5):1103-1111
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8d合成MODIS积雪数据以及定日县气象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分析了2001-2010年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域积雪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影响因子,积雪特征包括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永久性积雪的变化.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地区积雪覆盖面积呈减少趋势,10a来减少约323km2的覆盖面积,特别是2005年以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尤为明显;永久性积雪面积减少了85km2;2006年开始积雪基本上每年都在递减且减少幅度很大;积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积雪覆盖面积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左右,最小值出现在8月份;积雪覆盖面积的空间分布范围在逐渐变小,积雪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中部和东部;积雪覆盖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9.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为近十年来找矿突破明显的一个矿带,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矽卡岩型,矿种以铜金为主,总体研究程度尚低.荣嘎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西段,为2016年新发现的首例具大型远景的斑岩型钼矿床,其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99.3±0.1 Ma(MSWD=0.2,n=8),等时线年龄为99.2±0.4 Ma(MSWD=0.2,n=8),表明该矿床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成矿发生在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的拉萨-羌塘地体碰撞造山阶段.该矿床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成矿理论认识,填补了该带钼矿资源的空白,对已有的成矿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预示着班-怒缝合带还存在一期斑岩钼成矿事件,并为该带进一步寻找相似的钼矿床提供了例证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0.
本文根据空间点和线段在不同坐标系中所组建的长度不变、面积不变的原则,提出了四种求解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模型,根据这四个模型列出至少四个方程,与共线条件方程进行联合最小二乘法平差,以解出像片的六个外方位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