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3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篇 |
大气科学 | 207篇 |
地球物理 | 116篇 |
地质学 | 499篇 |
海洋学 | 106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68篇 |
自然地理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带逐渐消失,欧亚大陆东缘逐渐从主动大陆边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新生代早期以来,伴随着菲律宾海板块从赤道北移,该被动大陆边缘又重新活化,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并逐渐形成了巨型的沟-弧-盆系统,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期的弧后扩张,即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以来,且菲律宾海板块正好包括了这3个扩张期的弧后扩张盆地: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以及马里亚纳海槽。本文详细总结了太平洋板块与次级的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及卡罗琳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且详细探讨了以上3个主要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菲律宾海板块东南侧)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以及尚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该区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3.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了15个大沙鼠洞区的粪样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大沙鼠的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沙鼠食性广,采食植物种类共计13科25种.春季大沙鼠的主要食物是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45.21%)和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15.25%),夏季的主要食物是虫实(Corispermum sp.)(28.16%)、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 17.98%)、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12.32%)、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11.91%)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10.29%),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所占食物组成比例分别为81.53%和79.95%.对大沙鼠食物组成季节间相似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仅在秋冬季节间相似性很高(0.99),其余季节间相似性均相对较低(0.23 ~0.28).大沙鼠以栖息环境中的大宗植物为主要食物,其食性随不同分布区建群植物不同而变化.大沙鼠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与其栖息环境中植物物候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吻合.梭梭仅在秋冬季成为大沙鼠的主要食物,而在春夏季节鲜被采食. 相似文献
44.
摘要:1992年我校师生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续)五、构激地质学39.对北京房山岩体填图单位的初步探讨,周正国,罗照华,何明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区域地质。40.东秦岭造山带南冀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柴育成,吴正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大陆构造论... 相似文献
45.
福建沿岸海域浒苔藻类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食用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沿岸海域浒苔(Enteromorpha)样品的主要组成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含量的研究表明,浒苔属高膳食纤维(49.0%~59.1%)、高蛋白质(19.60%~38.24%)、低脂肪(0.20%~0.55%)的藻类.浒苔中17种氨基酸总量(Ctaa)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为74.1%~91.0%;其必需氨基酸含量(Ctaa)占C11从的35.4%~40.0%,CⅢ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C。Ⅲ)之比为0.55~0.67,且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丰富(47.1%),氨基酸组成均衡.浒苔油脂中脂肪酸组成丰富,n一3PUFA含量达油脂总量的20.0%~26.4%,其中含有EPA、DHA.浒苔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富含镁、钙、铁、锌、硒、钾等人体必需矿物元素.有害元素测定结果表明,中、低潮区浒苔的铅、汞、镉、砷含量均能够符合《无公害食品海藻》安全指标的限量要求,养殖区、高潮区部分浒苔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认为,在低污染海区生长的浒苔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矿物元素丰富且安全的海洋食品.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5个湖泊的河川沙塘鳢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1141 bp的序列全长.序列分析显示,cyt b基因序列中A+T含量(55.8%)略高于G+C含量(44.2%),共检测到806个多态位点,115个样本得到8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9±0.012,核苷酸多样性为0.20081±0.00742,遗传多样性表现高度多样性.太湖种群与大纵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137,巢湖种群和大纵湖种群之间遗传距离最远,为0.424.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531,变异来自群体内及群体间.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种群分化成不同的分支系谱,种群间存在的基因交流较少. 相似文献
47.
48.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资源,于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30个红外相机位点共布设58台红外相机,累积工作29730个工作日,共获得99850份图像及视频数据,采集独立有效照片5744张;共观测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9目19科29种,其中兽类5目10科15种,鸟类4目9科14种。观测到的动物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北山羊(Capra sibirica)、马鹿(Cervus canadensis)、猞猁(Lynx lynx)、赤狐(Vulpes vulpes)、黑鸢(Milvus migrans)以及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森林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60.569),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RAI=0.854);高山草甸及裸岩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18.693),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暗腹雪鸡(RAI=0.316)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RAI=0.854)。物种累积曲线结果显示:兽类物种数在200 d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鸟类物种数在100 d之后增速放缓但一直持续增长,表明时长450 d的红外相机监测力度对保护区中的兽类而言较为充分,对鸟类而言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50.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松嫩平原沙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包括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沙地分布区处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350~450 mm,是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采用RS和GIS集成技术,对松嫩平原1986年和2001年的沙地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研究松嫩平原沙地分布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土地沙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001年沙地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861.1 km2,沙地平均每年以0.44%的速度扩展.其中,重度沙地变化率最大,中度沙地面积数量增加最多,轻度沙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