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圆形涡旋非线性大气边界层中风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鸣 《气象学报》1987,45(2):150-158
在圆形涡旋的行星边界层中,考虑梯度风随半径变化的一般情况,在K=l~2|V/z|的假定下,解边界层运动方程得到风及边界层某些参数的分布。还计算了边界层顶部的垂直速度,并将其与某些其他工作中的垂直速度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2.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抓住夏季雨带的主要位置和它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比明显优于全球模式的结果。但模拟的雨带具体位置并不总是与观测值十分吻合,有些旬(或候)差别比较大,模拟的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仅0.40左右。以上结果表明,为正确模拟东亚季风雨带的演变还需要对决定区域气候的主要物理过程在参数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73.
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长期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文中利用NCAR的中尺度模式MM 5V3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0a的长期积分模拟试验 ,并着重对冬、夏两季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 10a冬、夏平均的区域气候特征。模拟的 10a冬季平均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与实际比较一致 ,对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模拟也比较合理 ,但模拟的夏季华北降水偏多。模式对冬季平均场的模拟要优于对夏季的模拟 ;(2 )模式对降水、地面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较为合理 ,模拟的中高层环流、温度场等要素的距平相关系数都比较高 ;(3)模式对不同ElNi no年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能力有所不同 ,模拟的 1992 ,1995年的结果比较合理 ,但对 1998年模拟得不理想 ;(4)MM5V3模式具备一定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74.
两种米草(叶)的分解及其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生物量的米草植物枯死后分解成碎屑颗粒,成为河口、近海及海滩本身异养生物的食源。 作者采用尼龙袋法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低低滩的大米草(枯叶)年分解速度为90%左右;低滩的大米草(枯叶)在8个月内分解速度接近80%,相应的互花米草(枯叶)为76%。在分解过程中两种米草的残体(包括部分碎屑)蛋白质合量比原来枯叶的含量增加,最高可增加到200%以上;纤维素含量明显下降;粗灰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含量与分解物所处不同高程而有明显差异。此外,还测定和比较了在不同风浪条件下生长的大米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分枯死量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样地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内11座山地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联系、格局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 研究区内森林群落物种丰富,353个样地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科473属1222种,其中被子植物93科447属1179种,裸子植物4科7属9种,蕨类植物11科19属34种。(2) 按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统计显示,研究区内科、属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特别是“北温带分布”为主,此特征在群落尺度上尤显突出。(3) 非度量多维度标度排序 (NMDS) 第一轴主要揭示各山地森林分布的典型海拔变化范围,第二轴则展示出各山地的地理纬度位置关系;系统聚类树同样体现出各山地间基于区系组成特征的地理空间联系与南北位置关系,并将各山地依区系组成特征划分为4组;经比较山地间最大Sørenson相似性系数知,贺兰山因地处区域西北边缘而与其他山地间区系联系最弱,反之太岳山与其他山地区系联系最强。(4) R/T值 (热带属与温带属比值) 线性回归模型解释了42.1%的数据变异,并揭示该值随年均温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随着海拔升高则有显著下降趋势,但与年均降水量之间并无显著趋势。  相似文献   
76.
大气模式中表面水热通量计算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鸣  曾旭斌 《气象学报》2000,58(3):340-346
对现有的大气模式中计算海面和大气间水、热通量的通量-廓线关系式进行了评论,提出一个理论上较完整的通量-廓线关系式。其中考虑了水汽对M-O参数的影响,并引进相应于虚位温的标量粗糙度。MoanaWave的实测资料表明,由于该资料相应于温度的粗糙度zoh和湿度粗糙度zoq相差不大,使现有的公式计算结果与文中提出的公式差别不大。当zoh,zoq差别大时,两种公式结果有一定的差别。而文中公式理论上更为合理。还将不稳定状态下计算通量的简化方法推广到海面。  相似文献   
77.
MM5BATS对东亚夏季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陆面过程模式BATS耦合到中尺度模式MM5V3中与另一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一起对1995—2000年夏季东亚的区域气候作了模拟试验,并与实际资料作了比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两个模式均能较合理地模拟出6年夏季平均的环流、温度和海平面气压等的变化,MM5BATS的模拟结果要略优于RegCM2的结果;(2)MM5BATS模式较合理地模拟出了6年夏季平均的降水分布,而RegCM2模式的模拟结果偏强;(3)MM5BATS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1997年和1998年夏季环流场的变化,对降水的模拟也比较合理。RegCM2对1997年和1998年降水的模拟基本上都偏强。模拟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区域气候模拟中有必要采用更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8.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鸣  江静  苏炳凯 《大气科学》1995,19(4):405-414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79.
边界层特征参数对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鸣 《大气科学》1994,18(4):413-422
本文从正斜压及有层结时的边界层相似理论及阻力定律出发,由边界层顶垂直速度与地面湍应力的关系求出了层结、粗糙度、它们的水平梯度及地转风的水平梯度、斜压性对w的影响的解析式,可用于模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层结影响可使w差1-2个量级,不稳定时粗糙度影响也使w差几倍。除地转涡度决定w外,地转风、层结稳定度和粗糙度及其水平梯度也起了重要作用,还讨论了斜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徐银梓  赵鸣 《气象科学》1990,10(2):115-128
本文利用小参数展开法研究非线性行星边界层,将其分为近地层和Ekman层,而Ekman层又分为若干层。在近地层中,取湍流粘性系数K为高度的线性函数;在Ekman层中,取K为逼近O′Brien[1]公式的分段常数。利用上下边界条件和分层界面上由风速连续和粘性应力连续而列出的衔接条件,求得了各层的风速和边界层顶的垂直速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计算和作图分析了特定的圆形轴对称气旋和反气旋的个例,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例如,边界层中风速与其顶部风速的最大夹角远小于Wut的结果,只有25°左右,而近地层风速却远大于Wu的结果,50米处即可达地转风的一半左右。这些都与实测更趋于一致。再者,此个例还表明,Wu所得到的关于摩擦作用造成的边界层顶垂直速度在中心处达最大值,而我们得到的却是零,这与近中心处地转风很小,使边界层顶风速很小,因而风速切变很小,摩擦作用便很微弱的结论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边界层中的风分布对湍流粘性系数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