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重庆芙蓉洞滴水现代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速率与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芙蓉洞现代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微量元素 (Mg,Sr) 的变化特征、控制机制以及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于2010年11月到2013年11月对芙蓉洞5个滴水点进行连续现场监测,并采集现代沉积物样品进行沉积速率计算和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1) 芙蓉洞5个滴水点的现代沉积物沉积速率与滴量、pH、Ca2+浓度以及PCO2等指标的关系表现出多样性。 其中MP4和MP5的沉积速率均与滴量呈正相关 (r=0.75, n=11, p<0.01; r=0.63, n=11, p<0.05),两个滴水点的沉积速率整体表现出雨季高、旱季低的变化规律,表明MP4和 MP5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雨季,其沉积速率的变化可以对季节性干湿度变化做出响应。(2) 2012-2013年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在稀释作用、水岩作用以及植物对元素差异性吸收作用的影响下,各滴水点现代沉积物整体呈现出Mg浓度减小而Sr浓度增大的趋势,Mg/Ca和Sr/Ca比值呈反相关关系,它们响应了年际尺度上降水量增加的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32.
为了研究海底地震动的特性,本文基于日本K-NET台网,选取124次地震事件中,5个海底台站和6个陆地台站所记录的981条地震动记录。经过数据筛选与处理,对典型地震动参数、动力放大系数谱和竖向与水平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的存在会削弱竖向地震动的高频成分,导致竖向峰值加速度和强震持时要显著小于水平向;海底场地条件对海底地震动有放大作用,则选用陆地地震动进行海洋工程抗震设计会低估地震荷载带来的影响;当周期0.1 s相似文献   
33.
吴斌  钱业  王瑞芳  赵鑫  金磊 《干旱气象》2021,39(3):466-479
基于NOAA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历史试验输出结果,首先评估模式对控制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然后在台风主要发展区域,评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ESM1...  相似文献   
34.
提出了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可统一由混合层深度内对应的平均温、盐度作零阶近似的理论假设,据此利用Chu等提出的最大角度法构建混合层模型,并考虑障碍层和补偿层的影响,得到合成的混合层深度,从而实现了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SST和SSS。以太平洋海域为例,分别利用WOA13气候态(1-12月)资料、TAO逐年逐月资料以及历史船载CTD资料检验了这一假设。不同资料检验结果均表明,反推得到的SST、SSS与实测值相关性较高,两者之间残差也较小。将此方法应用于Argo剖面,反推出对应的SST和SSS,并利用逐步订正法对散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生成2004年1月-2014年12月逐年逐月的1°×1°的网格化SST和SSS。对网格资料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由Argo反推的SST和SSS气候态分布特征与WOA13资料非常相似,差异不大;与TAO实测资料相关性较好,甚至略高于同类型网格资料与TAO资料的相关系数;EOF分析表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主要变化模态,与同类型的网格资料符合性较好。综合来看,构建的混合层模型可以用于Argo表层温、盐度的反推,获得较高质量的SST和SSS,能较好弥补Argo缺乏表层资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35.
涌浪规模对冰碛湖溃决的影响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碛湖溃决灾害频发,冰碛湖溃决的触发机理研究成为关注点,其中由于冰(雪)崩坠湖触发的涌浪冲蚀破坏是冰碛湖溃决的主要因素。为探索研究涌浪诱发冰湖溃决的动力过程,设计了一套水槽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探讨冰(雪)崩塌入湖诱发涌浪溃坝的发展过程及溃决流量特征,分析不同涌浪规模对溃坝形成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涌浪是冰碛湖坝体溃决的直接触发因素,在首浪及后续周期性折返涌浪的作用下坝体溃口逐渐形成,其后随着水势能增大,在下蚀、溯源侵蚀和侧蚀的共同作用下,坝体侵蚀率迅速加大,洪峰流量出现在这个阶段;2.涌浪规模越大,首浪对坝顶的侵蚀越充分,涌浪对坝体的侵蚀越迅速,坝体剖面形态线越稀疏。由于静水位不变条件下侧蚀作用更强烈,溃口的最终宽度较静水位改变的情形大;3.静水位改变的情形下,首浪漫溢形成极大规模的初始流量Q0,并且首浪规模越大,初始流量Q0也就越大。洪峰流量Qm出现在坝体溃决初期,涌浪规模越大,洪峰流量Qm出现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36.
为揭示抗滑桩护壁外壁形态对土拱效应的影响规律,引入抗滑桩护壁外壁形态系数h,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在不同抗滑桩外壁形态参数h下,研究了桩周及桩后土体位移、应力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拱效应的发挥程度,桩周土体的应力和变形与桩体外壁的形态有关。在h为4 cm、8 cm时,桩周土体的应力、位移变化量最大,增强了土拱的抗滑效用;当h大于8 cm时,桩周土体的应力、位移变化量随着h的增加逐级递减;当h接近极值时,桩周土体中的应力、位移变化不大,此时抗滑桩护壁外壁形态对土拱效用起不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7.
选取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和柽柳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4种不同地表类型(冠层下、枯枝落叶层、地衣结皮覆盖区、裸地),对其从6~10月份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旨在揭示干旱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梭梭植被区4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在8月达到峰值;柽柳植被区冠层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但其他3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却在8月降到最低值。通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两类不同植被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全氮均为(P<0.05)正相关,此外,梭梭植被区与土壤湿度存在正相关,而柽柳植被区则与土壤总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类荒漠植被区土壤微生物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8.
极移的变化与多种激发息息相关,这些激发包括大气表面压力和大气风、海底压力和洋流、陆地水分布以及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变化,并且可以通过有效角动量函数来估计.在极移预报中,通过刘维尔方程融合有效角动量函数,并利用最小二乘与自回归组合的方法进行拟合及外推,同时,对自回归模型的可调节参数设置更多的选择,在不同的极移预报阶段,对于不同分量的预报匹配更优的参数,有效地提高了极移的预报精度.在441次1–90 d的极移预报实验中,短中期的预报改善更为明显,在1–6 d和7–30 d的极移X预报结果中,分别有56.9%和53.5%优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的预报;在1–6 d和7–30 d的极移Y预报结果中,分别有66.5%和59.7%优于IERS的预报.整体上,极移Y的预报精度比极移X的预报精度有更多的提升,以IERS的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产品EOP 14C04 (IAU2000A)为参考,极移X预报在第1 d、第5 d的MAE (Mean Absolute...  相似文献   
39.
本文记述了青海大柴旦地区石炭纪早期珊瑚微礁与单体的立体标本的形体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是对其生存环境诸要素变化幅度的灵敏反映,而且群体微礁与单体珊瑚的形体变化之间可与之相互印证,具有明确的生态与指相意义。鉴于绝大多数珊瑚礁均保存于碳酸盐岩层中,只能通过风化面或切片、难以全方位来观察,这一分析为珊瑚礁形体与环境变化的相关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信息。  相似文献   
40.
针对常用投影方案的长度变形值不能满足《城市测量规范》精度要求的问题,对投影方案进行改进,提出两类较优的改进方案:一是在满足长度变形精度指标的前提下,以计算简单为目的 ;二是以减小投影长度变形绝对值为目的,并得到相应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