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通过对近30年的资料进行干旱特征定量分析.发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气温高、空气干燥、风矢量大,干平流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结论,总结出内蒙古地区的几个产生干旱灾害的定量化指数:风干指数、干燥指数、沉降指数、降水指数等。应用这些指数建立了干旱持续的定量化预报方程。并建立了基于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预报系统,制作干旱持续期的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夏季呼和浩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异常高温天气,是自1959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天气,影响范围、高温强度及危害程度均破历史记录,持续时间居历史第二位。文章就2005年6月21—23日呼和浩特连续3天≥35℃的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这次高温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有地面热低压和西风带上大陆高空暖高压。并分析了暖高压的物理特征,做为暖性高压,所对应的负涡度系统形成深厚下沉运动,它所伴随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绝热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多种预报产品资料,对2006年5月8日呼市地区一次转折性降水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1)在下游阻高具备的条件下,中低层波幅较深的西风槽是本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2)700hPa西南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地面倒槽东移北上共同为降水提供了暖湿能量,对降水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在降水过程中,大气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降水持续并加强.(4)通过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的分析认为,本次降水是由层状云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复合云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且在中尺度云团的作用下,使呼市地区局部降水偏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ECMWF、NCEP和CMC中心的1~3天7种降水集合预报产品,同时结合内蒙古119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观测资料,对降水预报效果基于晴雨、降水等级划分(包括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确定性TS评分以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评估了三大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在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预报能力,为进一步开发模式预报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ECMWF集合预报产品对内蒙古降水预报能力明显优于NEPC和CMC中心的产品。ECMWF集合预报产品24h时效下的晴雨及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预报都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但是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至48h、72h,ECMWF集合预报产品预报能力明显降低,预报能力与NCEP和CMC中心的产品接近。24h的ECMWF集合预报产品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西部、阿拉善盟地区预报效果明显较好,三大集合预报系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预报能力总体偏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3年11月呼和浩特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同期天气图资料与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的污染物(SO2、NO2、PM2)浓度资料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对应空气污染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对2009年2月4日08时到11时30分,呼和浩特市区出现的微量雨夹雪、雾、道路结冰的复杂天气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500hPa弱的短波槽及850hPa槽前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全市大部的微量雨夹雪;雨夹雪落地融化与地面进行热量交换,致使低于0℃的地面结了薄冰;雾主要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区,一方面是由于适合的温度范围、高湿度条件、以及微风有关,另一方面冬季市区污染物较重,在低层存在逆温的情况下,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使水汽产生大量的凝结核,从而形成了雾,雾中及地水汽直接凝华也对地面结冰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贺丽萍  刘强  张轶  赵艳丽 《四川测绘》2007,30(5):198-202
Google Earth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应用软件,不可能面向区域展开针对性的应用。而数字区域作为数字地球的重要部分,侧重于区域范围的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前景。本文在简述数字区域软件平台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JPEG静态图像压缩标准,并应用于数字区域软件平台中,最后利用VC .NET实现基于该平台的压缩与网络传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哈拉沁沟流域内各水站点逐日降水量计算出流域的面雨量值。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流域内面雨量分级的短期(24小时)预报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回报检验,证明其预报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22年6-8月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北冷涡分类对内蒙古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发生频次在1992年之前,较气候态显著偏多,之后呈现显著偏少,直到2003年以后有增多的趋势,近十年发生频次偏多。将东北冷涡分为10类,中涡东北移是致使东部降水偏多最异常的冷涡类型,中涡东移是次异常的冷涡类型。东亚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环流型,内蒙古东部位于负位势高度距平区,中心位于东部偏南地区,乌山和鄂海阻高偏强,副高偏强,内蒙古东部地区被气旋式水汽通量控制,配合低纬的越赤道气流共同作用引导的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这种环流配置是致使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多种预报产品资料,对2006年5月8日呼市地区一次转折性降水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1)在下游阻高具备的条件下,中低层波幅较深的西风槽是本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2)700hPa西南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地面倒槽东移北上共同为降水提供了暖湿能量,对降水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在降水过程中,大气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降水持续并加强。(4)通过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的分析认为,本次降水是由层状云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复合云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且在中尺度云团的作用下,使呼市地区局部降水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