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利用华北平原中部衡水水文地质科研深孔的岩芯,对平原区古土壤钙结核层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及相关气候指标的定量转换进行探讨,发现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3.5MaB.P.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早更新世由多个干湿冷暖旋回组成,晚期气候由暖迅速转凉;中更新世气候略温和,由3个冷干-暖湿旋回组成;晚更新世气候变化趋势为湿润-干燥-湿润,总体上呈现增温趋势。进入全新世后,δ13C平均值(-5)较低,属于相对湿润期;δ18 O平均值(-9.5)较低,属于相对寒冷期。应用相关公式可以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但平原区古土壤层受后期地下水作用的影响较大,如何消除这一影响还需更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2.
依据河北衡水南张庄600 m深HS1钻孔中529块岩心样品的孢粉分析,结合古地磁、光释光测试建立的年代地层格架,初步建立了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地区3.50 Ma BP以来孢粉组合的更迭序列。在3.50~2.58 Ma BP期间,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主要是极浅水泛滥平原与浅湖相沉积,孢粉不丰富,孢粉组合结构简单,反映降水、气温等变化幅度小,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过渡到冷干;2.58~0.78 Ma BP期间,植被出现频繁波动,我国东部古季风气候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表现出气候频繁变化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温和偏干、中期温暖湿润、晚期温凉偏干的气候演化特征;780~15 ka BP期间,孢粉带组成成分较为丰富且复杂,在不同时期乔木植物与草本-灌木植物互为消长、相互更迭,反映气候变化幅度大、频率高的特点;15 ka BP至今,气候总体表现为干,其波动频率较快,植被属森林和草原兼而有之的类型。  相似文献   
93.
地质部为了编制1∶100万全国区域重力异常图,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物探队在85年以前完成本地区的区域重力测量工作。该项任务包括对旧有重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以及对广大空白区逐块填测,在处理新旧重力资料时都要进行地形改正值的计算,而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通常,为了计算一个重力测点的地改值需要用到其周围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点的高程数据进行数值积分,而区域重力测量在一个省区中的重力测点是数以千计的。  相似文献   
94.
在北京西山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构成马兰台、燕家台、梁家台和青龙涧小台等台地的砾石堆积物可称之为马兰砾石.其岩性、岩相、地形和地貌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山洪泥石流沉积的特征.释光和14C测年结果表明,马兰砾石形成于约30kaB.P.至约13kaB.P.,覆盖在马兰砾石之上的全新世复合古土壤发育于约8kaB.P.至约2.5kaB.P..马兰砾石上部及上覆古土壤的植物硅酸体组合反映,马兰砾石堆积时期研究区可能发育着以藜科、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而全新世古土壤发育时期出现了森林或草原-森林植被.马兰台、燕家台、梁家台和青龙涧小台等台地应是末次冰期盛冰阶冰缘气候环境中暴雨山洪事件的稀性泥石流产物.  相似文献   
95.
边坡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分析及地基土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速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工程边坡防护手段,已经成为了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的生态护坡工法中,格构或土工格室生态护坡工法有着最为广泛的用途。本文分析了这种工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关键问题的分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6.
北京延庆断层崩积物记录的古地震事件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延庆西羊房古地震探槽西壁采集的10个崩积物和坡面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4-11μm)多测片的红外释光(IRSL)和绿光释光(GLSL)测年。其中4个样品既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用Daybreak仪器作了测量,也在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物理系用Risφ仪器作测量,其结构基本一致。该探槽剖面见4个断层崩积楔,可视为4次古地震事件的记录。释光测年表明,最新一个崩积楔有可能是公元294年延庆东居庸村6级地震的质记录,大约在1.7-20kaBP或1.724kaBP期间至不有两次强烈地震事件。本文还对比了细颗粒GLSL与IRSL的测年结果。  相似文献   
97.
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人口密度空间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传统方法直接生成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具有不同区域间突变的缺点。该文中基于面积权重内插法与邻域平均法原理,以MapInfo为软件平台,在缺乏地形图、RS图片等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网格单元面积权重内插法,并以丰县为研究区域进行例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缓和了传统方法直接生成的人口密度图中的突变线,制作的人口密度Grid专题地图能够很好地反映人口密度的平均性,生成的人口密度三维可视化地图符合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8.
探地雷达探测技术的关键环节是数据采集,而决定数据质量的是参数选择,本文从理论与实例两方面来探讨不同地质雷达参数对数据质量的影响,总结了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经验,可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
吉云平  王贵玲  赵华 《地学前缘》2016,23(3):178-185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 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针对煤矿区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研究中,存在年际尺度上对植被动态规律刻画不全面、月际尺度上因物候性周期波动导致变化趋势和周期振荡信号微弱难以提取、基于变换的变化检测物理意义不够明确的问题,本文以胜利露天矿区为例,在月际尺度,基于SSA-Mann Kendall重建草原露天矿区的采矿扰动区和伪不变特征区MODIS NDVI时间序列的趋势和周期振荡信号,从显著程度和突变时间2方面对趋势成分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结合各特征区周期振荡演变特征揭示采矿扰动下草原露天矿区植被生长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SSA-Mann Kendall能将NDVI时间序列的微弱信号充分放大,便于提取,并可对趋势成分进行定量化表达,结合周期振荡与趋势成分的演变特征有助于辅助识别矿区植被生长的动态特点;伪不变特征区植被无显著下降趋势,采矿扰动区下降趋势显著,且露天采场较排土场的趋势更为明显,草原露天矿区地表植被损伤具有突发性,突变点多发于矿井开工建设时;扰动形式差异导致部分矿井露天采场和排土场周期振荡演变特征存在差异,露天采场植被消失殆尽,排土场因植被恢复措施而具有更复杂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