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0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586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483篇
地质学   1577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3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以数字高程(DEM)地貌特征分析为基础,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分析江西相山铀矿田铀成矿后剥蚀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探讨地貌剥蚀程度与矿体保存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找矿提供指导.通过DEM合成图像和水系分布特征,表明相山铀矿田是一个遭受中等侵蚀的地貌区,相山主峰南北和东西侧地貌侵蚀差异特征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已经发现的铀矿床、点的分布与次级火山机构关系密切,相山南部的次火山机构剥蚀较深,西部次火山机构剥蚀相对弱,而北部和西北部则处于中等剥蚀程度.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相山铀矿田的南部和东部开始剥蚀的时间早于西部,但晚于相山主峰的剥蚀.利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参数,进一步开展了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山西部快速隆升发生于40~60 Ma之间,相山南部和东部的快速隆升发生于60~75 Ma之间,相山主峰的快速隆升发生于75~100 Ma之间,表明相山主峰、相山东部及南部较西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剥蚀.结合现今区域地质体出露特征及铀矿化蚀变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成矿深度的估算等,推测相山铀矿田东部和南部剥蚀程度较深,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低温铀矿体被剥蚀殆尽;北部剥蚀程度中等,地表出露了形成深度稍深的碱交代蚀变矿床;而西部剥蚀程度较低,地表发育浅部低温成矿的酸交代蚀变铀矿床.据此推断,相山铀矿田的西部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2.
在108-乙型数字计算机上进行了地震面波频散处理方法的试验。包括:(1)参数固定的和可变的数值滤波;(2)测定群速度的“移动窗”和“多重滤波”技术;(3)测定相速度的互相关法。应用了快速傅氏变换计算两个台记录的地震面波的互相关函数。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分析地震面波频散,除了提高计算速度和便于处理之外,还可扩大测量周期的范围至20—70秒,从此可作出对地壳参数性质的更可靠的测定。  相似文献   
33.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可以反映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介绍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参数选取和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其他类型岩石圈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结果受地壳分层结构、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以及地表热流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壳分层结构要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得出;地表热流较低(42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结果最高变化40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15km;地表热流为60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每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3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5km;地表热流增高1mW·m-2,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约增加3km;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岩石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略有差异,其差异取决于流变边界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34.
黑柱石是一种少见的含钙铁硅酸盐矿物。通过富含黑柱石的青海省双庆铁矿区与仅含少量黑柱石的福建省马坑铁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认为矿床中黑柱石的产生与中基性火成岩的参与有关;黑柱石的解体与硼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35.
鞍山市东部陈台沟村附近,有一套以斜长角闪岩类、石英岩类和长英质片麻岩类等组成的变质表壳岩(陈台沟表壳岩),它虽被划归为鞍山群但同该地区公认的鞍山群明显不同。它同白家坟花岗岩(3.8Ga)和陈台沟花岗岩(3.3Ga-3.1Ga)为断层接触。采用Kober提出的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方法,测定了侵入陈台沟表壳岩的两条花岗岩脉(A9212-3,Ch10)中锆石的年龄,A9212-3测定了8粒锆石,年龄为3357±4Ma-3315±4Ma(误差均为2d,Ch10测定了3粒锆石,结果为3337±12Ma,3228±37Ma和1813±7Ma。3357Ma和3337Ma是这两条花岗岩脉侵位时间。1813Ma是后期地质作用的时间。陈台沟表壳岩的年龄大于3.35Ga,建议将陈台沟表壳岩从鞍山群分离出来单独建群。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大连地区遥感影像解译,大连及其周围6000km~2范围内的线性构造可划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北北西向、北西西向等7个线性影像带,同时,划分了区内相对隆起区和沉降区及其活动性质、规模。通过对大连地区挽近时期以来的新构造的分析,大连地区地震震中分布有如下规律:地震震中多分布于环形体的上升部位;地貌景观的分界线或衔接处;断裂的交叉处等。据此,对大连地区的地震进行了区域划分。大连市区及其开发区属稳定区。  相似文献   
37.
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底板地层黄龙组类化石及铝土矿层大竹园组、梁山组的孢粉化石限定,大竹园组的时代为早二叠
世。大竹园组铝土矿的沉积环境为向北半封闭的海湾或海泛湖。铝土矿形成于低纬度热带气候条件下,气候具旱季、雨季之分,
盆地水体为弱酸性还原条件,陆地植物生态系统和盆地微生物生态系统对铝土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铝土矿的主要物源为志
留系韩家店组和石炭系黄龙组双重物源。陆源区风化的铝质通过胶体作用搬运到盆地中形成铝土质岩。铝土矿层形成之后,又
经历了多期次暴露地表的风化淋滤。淋滤作用分别在渗流带和潜流带形成土状、半土状铝土矿和致密状铝土矿,盆地内部铝土岩
破碎和胶体凝聚分别形成碎屑状、豆鲕状铝土矿。风化过程中多数元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丢失,而SiO2 的流失程度明显大于
Al2O3,从而形成铝土矿矿层。因此,盆地的沉积体系和古地理控制了铝土矿矿系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多期次的淋滤作用控制了铝
土矿的品质和矿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38.
民勤盆地腾格里沙漠边缘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及工程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民勤县水资源危机问题 ,提出了开发利用民勤盆地东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地下水的“开源保绿洲”方案 ,方案的思想基础是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建立开采井群 ,形成区域水位降落 ,夺取沙漠中耗散于蒸发蒸腾的大量淡水资源 ,以“群井汇流”的方式调入绿洲。通过对井群开采的水位预测和调水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价 ,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9.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8,他引:11  
研究表明,BIF铁矿在华北克拉通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大规模BIF铁矿主要发育在绿岩带分布区的鞍山-本溪、冀东、霍邱-舞阳、五台、鲁西和固阳等地;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的BIF形成于古太古代,最年轻BIF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但BIF铁矿的峰期为新太古代晚期(2.52 ~2.56Ga);BIF铁矿类型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比利尔湖型两类,但华北以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的阿尔戈马型为主,仅吕梁的古元古代袁家村铁矿具典型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特征.根据BIF在绿岩带序列中的产出部位和岩石组合关系,可将华北BIF划分为:1)斜长角闪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组合;2)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3)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4)黑云变粒岩-绢云绿泥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5)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组合等5种类型.华北克拉通BIF形成时代与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2.5~2.6Ga),但与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的峰期(2.7~2.9Ga)有一定偏差,其原因可能与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有关.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大多形成于岛弧环境,但局部地区(如固阳)BIF铁矿可能形成于深部有地幔柱叠加的岛弧环境.华北克拉通BIF富矿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始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和古风化壳等,但总体不发育富铁矿,国外发育的风化壳型富铁在我国甚为少见.本文认为在探讨BIF铁矿类型时,需要从绿岩带发育序列进行综合判别.阿尔戈马型铁矿一般产于克拉通基底(绿岩带)环境,苏比利尔湖型铁矿一般形成于稳定克拉通上的海相沉积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华北克拉通BIF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IF铁矿无Ce负异常且Fe同位素为正值,从而暗示铁矿沉淀的环境为低氧或缺氧环境,而铕正异常可能指示BIFs为热水沉积成因,其机制可能为海水对流循环从新生镁铁质-超镁铁质洋壳中淋滤出F(e)和Si等元素,在海底排泄沉淀成矿,而条带状构造的形成可能归咎于成矿流体的脉动式喷溢.但对于BIF铁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和机制、富铁矿成因、华北克拉通不发育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的原因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0.
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正常地震动态及危险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柯龙生  林世敏 《台湾海峡》1994,13(2):190-197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化,即:(a)地震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条带或空区;(b)断裂活动由多组转为单一,应力场趋向一致;(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