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388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71.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 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  相似文献   
872.
太行山—大兴安岭东麓碱性侵入岩带纵贯华北地台和内蒙海西地槽褶皱系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又处于我国东部太行山—大兴安岭地壳厚度陡变带和重力异常高梯度带之东侧,受NNE向超壳深大断裂的控制。该带中碱性岩体有20多个,但出露面积较大、研究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6个碱性岩体(由南到北):河南安林地区九龙山霞霓正长岩体、河北永年洪山辉石正长岩体、易县紫荆关石英正长岩体、北京雾灵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体、内蒙扎鲁特旗巴尔哲碱性花岗岩体、黑龙江碾子山正长岩—碱性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873.
使用S波段天气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资料,通过三维变分方法反演风场,分析了2020年6月6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强降水对流风暴三维风场特征:(1)SA雷达因低仰角体扫受遮挡和水平分辨率不够精细,无法反演出对流风暴内部低层水平风场真实特征;SA雷达仰角间隔大和扫描同时性较差致使其反演风场比较平滑.(2)相控阵雷达仰角密集...  相似文献   
874.
In recent years the pollution of aerosol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n Guangzhou area. The haze weather mainly occurs from October to April of the following year, resulting in visibility deterio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the visibility dramatically deteriorated, obviously increasing haze weather, in which there are three big fluctuations, respectively showing the periods of pollution of dust, sulphate and dust, fine particle from photochemical process and sulphate and dust accompany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long-term tendency of visibility caused by fog and light fog does not have the tendency due to human activity or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variation mainly show the inner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clim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visibility has close relation to the fine particles in Guangzhou area, with half of PM10 surpassing the limits set by national second graded standard, meanwhile, all values of PM2.5 rise above the day-mean limits of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dicating very high fin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The ratio of PM2.5 to PM10 is also very high, reaching 62% - 69%, especially higher in dry seasons than in rainy seasons.  相似文献   
875.
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一个复合式前陆盆地,新生代叠置成为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羌塘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岩主要为三叠 系-株罗系的尼岩、灰岩和油页岩,烃源层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油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古近纪,局部发现厚达70余米的油 页岩,初步估计油气资源总量为50亿吨左右;盆地内发育有孔渗极佳的碎屑岩、白云岩以及生物礁(滩)岩等储集层,其次生孔隙的形成期与烃岩的生油高峰期一致;盆地内发育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等多套盖层,累计厚度可达3000多米,尤其是发育中东油田最好的石膏储层,累计厚度达177m,其中,仅中株罗统布曲组最大单层厚度达93m;盆地内发育数十个形态好、保存完整的大中型背斜和穹隆圈闭构造,它们均定型于株罗纪末期,为油气运移和圈套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气 显示190余处,其中包括5处液态油苗,数处见厚达数厘米的板状沥青,并发现面积约10km^2的古油气藏一个;藏北高原 抬升属整体的均一抬升,剥蚀强度不大,岩浆活动广泛,但除盆地东部外,规模小,对油气的破坏性不大。因此,盆地内具有一定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876.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扎窝茸组、雪山组、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上段,目前对它们的划分、对比和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一。笔者根据各组的含义和时代依据,指出各地层组为岩石地层单元,目前资料尚不足以作进一步年代学划分。通过全面统计各组的分布情况,分析各组的沉积特征,发现白龙冰河组为陆棚相,仅见于盆地北西部;索瓦组上段为海湾泻湖相,见于盆地中部;雪山组和扎窝茸组为河流一三角洲相,见于北东部。为此,认为各地层组是盆地内同期异相沉积,作为上下关系处理是不妥的,据此又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方案,认为盆内最高海相层位应该跨入了下白垩统,海水最终是向北西方向逐步退出盆地的。  相似文献   
877.
韩雷  王洪庆  谭晓光  林隐静 《气象》2007,33(1):3-10
基于雷达数据的风暴体识别、追踪及预警方法是最早出现的临近预报技术,也是天气雷达系统和强天气预警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风暴体识别、追踪及预警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持续性预报法、交叉相关法和单体质心法,它们都属于外推预报法。其中,持续性预报法目前已经被后两者取代。首先较详细地介绍了交叉相关法和单体质心法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算法,然后集中介绍了近几年来在外推预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方法。最后,结合悉尼奥运会期间的FDP项目,讨论了临近预报技术的检验和准确性评价,重点介绍了列联表方法。  相似文献   
878.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 (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 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 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 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 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 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 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 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79.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9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880.
基于2005—2013年臭氧监测仪(OMI)遥感反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城市群及其相邻区域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究人类活动对NO2的影响。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OMI遥感NO2资料可靠性较高。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地区由于工业生产活跃、汽车拥有量高、能源和电力消费量大,相应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大,这导致该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平均值(7.4×1015 molec/cm2)约为相邻地区的3倍。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NO2高污染区域连成一片,城市群效应显著。正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珠三角及相邻地区NO2的周期性变化特征,NO2浓度高值均出现在冬季,低值出现在夏季。近9年珠三角地区NO2浓度呈下降趋势,与其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呈较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治理初见成效。粤东和粤北地区NO2浓度增长趋势显著,与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可见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这些地区NO2的重要污染源。粤西地区NO2浓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