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确定土体动剪切模量的常用方法有规范法、Kumar法和自相关函数法,确定相应阻尼比的方法有规范法、Das and Luo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为了分析不同方法所产生差异,实现定量化对比分析,笔者以福建标准砂(粒径为0.5~1.0 mm)为研究对象,采用不排水的应力控制动三轴试验,探讨不同的确定土体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方法的差异性,并给出了不同土体条件建议选用的方法。结果表明:1)3种方法确定动剪切模量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随剪应变的增大结果的差异逐渐增大,有效围压对结果的差异性有所影响,当剪应变为4×10-3,有效围压为100 kPa时,3种方法差异显著,相对误差最大接近20%;2)而5种方法确定阻尼比的结果差异显著,随着剪应变的增大,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相对误差大体上均在迅速减小,只有规范法在有效围压为100 kPa时,其相对误差有较小的增大趋势;5种方法中,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互相关函数法远高于平均阻尼比,Das and Luo法和Kokusho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但低于平均阻尼比。建议以后的工程应用中,加载方式为应力控制时,可采用自相关函数法确定动剪切模量,采用Kumar法确定阻尼比,二者确定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均最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62.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在桂北峰峦叠翠的群山之中,活跃着一支英雄的找铀队伍——广西三一○核地质大队。他们正以"科  相似文献   
63.
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柴达木地块在中生代以前的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柴达木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基底,基底存在双重结构,包括元古宙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柴盆周边古老山体出露有下元古界区域热变质作用形成的达肯大坂群和金水口群,以及中上元古界的小庙群、冰沟群和丘吉东沟群。柴盆基底多登—小柴旦一线可能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断裂带",断裂带西北部的基底塑型强、埋深大,新生界地层发育;而东南部基底具刚性,埋深较浅,第三系不发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盖层。自显生宙以来柴达木的演化,是与新元古代联合古陆的裂解,再到二叠纪中期北半球劳亚古陆形成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一致的;寒武纪时,柴达木地块还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后逐渐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时已位于北纬12.7°。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形成,特别是中生代后逐渐演化为现今盆—山模式,主要是受到周边断裂带的控制,即柴北缘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因此,柴达木地块的演化,是在与周边地块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4.
随着石油、天然气、地热井等勘探开发钻井深度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机械钻井方法表现出效率低、能耗高等缺点,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高效的破岩钻进技术.电脉冲钻进具有破岩效率高、能耗低、井壁质量好等优点,是目前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型高效破岩方式.介绍了高压电脉冲放电破岩分类、电脉冲钻进技术应用前景、电脉冲钻进原理及电脉冲破岩钻进研究现状,并对电脉冲破岩钻进装置、电脉冲破岩过程及电脉冲钻进基础理论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在总结电脉冲钻进岩石破碎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了电脉冲钻进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泉州潮间带贝类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泉州市潮间带贝类的种类、数量及其生态分布。经记录整理、鉴定共得标本125种,隶属于3纲、46科和84属。其中,多板纲3种,双壳纲63种,腹足纲59种。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5.6%;亚热带种占40.8%;广温广布种占48.0%;热带种占5.6%。  相似文献   
66.
采用LA-ICP-MS法分析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一带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获得该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832.3 ±3.3) Ma(MSWD =2.8,n=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为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Ba、K、Sr、U等,亏损高场强元...  相似文献   
67.
首先以Lorenz混沌方程产生的非线性时间序列为例,讨论了在不同时间序列长度下各种延迟时间算法对噪声的适用性.研究发现,采用C_C算法计算延迟时间的鲁棒性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垂直上升管中气水两相流电导波动信号混沌表征结果,发现在较低水相表观速度时,随着气相表观速度增加,泡状流及混状流动力学特性变得愈加复杂,而段塞流动力学特性受液相表观速度影响较大;在较高水相表观速度时,随着气相表观速度增加,当流型从泡状流向段塞流转变时,气液两相流动力学特性变得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受液相湍流作用影响,段塞流的动力学特性表现出了涨落现象,呈现不稳定性,当流型从段塞流向混状流转变时,气液两相流动力学特性则变得愈加复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电导波动信号的混沌分析可以较好地表征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是理解流型转变机理及其动力学演变特性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8.
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出现了一次地震活动增强过程,与已有震例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过程非常相似,因此导致了一次地震短临预测,但此次地震预测后来证实为虚报。从经验预报的角度来看此次地震短临预测的依据是充分的。但利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活动过程能量释放随时间的加速程度不够,不足以导致一次Ms5.0以上地震的发生。因此认为,现阶段地震预报应结合物理预测方法来进行,以克服经验预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9.
针对含有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外界干扰与抖振现象的无人船编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非奇异模糊终端滑模编队控制方法。首先,将领航者–跟随者与人工势场法相结合,获得无人船的编队构型并保证无碰撞现象;其次,基于Lyapunov能量函数设计出模糊控制规则,消除了控制器中的抖振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扰动观测器来补偿未知动态和外界干扰,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所设计的编队控制方法,无人船最终可形成期望的编队构型。  相似文献   
70.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 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碳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碳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