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114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对生成于同一气候背景、相近海域 ,后期路径又十分相似的 0 10 7、 92 0 7号台风进行对比分析 ,认为大气环流变化的相似是造成它们后期路径变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2.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13.
普查分析广西1961-2007年雨凇、降雪、道路结冰、电线积冰等气象灾害记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至2月5日广西长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下同)灾害天气事件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这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1)北半球东亚倒Q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有利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2)南支槽活动频繁,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中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广西出现长时间降水;(3)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造成严重灾情.  相似文献   
114.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15.
利用1967~1997年500hPa高度场及同期副热带高压资料,分别将年、春、夏、秋、冬季的青藏高原积雪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借用”他人通过数值模拟所得结果来印证由统计分析而得到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青藏高原积雪对广西气候影响的过程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多、少雪年时,在高原主体所处的范围以及我国以北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内,500hPa高度场的距平符号呈反向变化形式,高原多雪时,高原主体上层500hPa高度场为负距平,高原少雪时,则为正距平。而青藏高原多雪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要比少雪年位置偏南。  相似文献   
116.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广西88个气象测站1960-2005年各月平均温度资料,计算月平均温度异常偏高和偏低出现频次,并分别对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异常偏高的发生频次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近10 a是广西月平均温度异常偏高的多发时期;温度异常偏低出现频次则呈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1989年以来是广西月平均温度异常偏低的少发期。了解广西月平均温度异常的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18.
流场中的奇异线(点)特征与汛期广西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利用热带地区风矢量场和分解的uv分量(流线和等风速线)的基本型式,对1996~2002年4~9月169例影响广西的暴雨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场中的奇异线特征(如切变线、辐合线、等风速密集区)和奇异点特征(如低涡、气旋性拐点)等与暴雨过程和强度有较好的关系。在实际预报业务中,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资料的使用,对提高广西暴雨过程的强度预报有较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9.
自2013年3月下旬开始,华南地区遭遇持续性强降水袭击。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带通滤波等统计方法,分析2013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低频特征,寻找影响持续性强降水可能的前期信号。揭示出:(1)2013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主要分为两个时段:3月26日—4月11日(第1阶段)和4月23日—5月30日(第2阶段)。前者华南雨带呈现西北一东南分布,由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增大,后者降水强度较前者强,雨带主要集中在华南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2)第1阶段华南降水主要受北方冷空气的持续影响,第2阶段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海季风的影响。两个阶段的环流特征明显不同:第1阶段在对流层中层主要对应西高东低的经向环流,东亚大槽深厚、东北冷涡长时间盘踞,北方冷空气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暖湿气流交汇在华南,此时以冷式锋面降水为主;第2阶段500 hPa高度场为两脊一槽的分布型。热带对流活跃,其上空表现一异常的气旋环流,具有季风降水的性质。(3)第1(2)阶段降水呈现出20—50(8—15)d的振荡特征,可能是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交叉小波功率谱分析得到,东北冷涡(南海北部水汽输送的纬向分量)可能提前1(1/2)个周期,对华南降水具有一定的指示。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欧洲高分辨率(0.75°×0.75°)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第11号超强台风"尤特"(1311号)残留低涡在广西和湖南一带的复杂移动路径及其长时间维持与复苏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陆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高压形成合围态势,热带辐合带北抬加强,是造成"尤特"残留低涡在华南西部缓慢移动、运动路径先北移后南落的环流背景;(2)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季风急流与"尤特"残留低涡长时间联结,有利于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补充到"尤特"残留低涡中,是造成其长时间维持的原因;(3)"尤特"残留低涡后期向南移动过程中,与季风急流(季风涌)相遇获得潜热能,是造成残留低涡复苏并促使降水增幅的原因;(4)分析雷达回波可知,在"尤特"残留低涡东南侧,风暴单体呈螺旋带状并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