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内蒙古准格尔黑岱沟矿富镓(Ga)煤样在不同温度段的灰化试验,测定了煤在不同温度下的烧失量,研究了Ga在灰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灰化过程中供氧不足时,镓可能转化为易挥发的低价化合物而挥发;灰化温度在300~500℃间时,煤样的烧失量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镓的损失量由高变低;灰化温度高于500℃时,煤样烧失量随温度升高增长缓慢,镓的损失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2.
无机改性膨润土防渗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实验确定2mol/L氯化镁、0.5mol/L硫酸和450℃高温为天然钠基膨润土盐改性、酸改性和高温改性的最佳条件。采用上述3种无机改性方式填装防渗层,就其对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去除的有效性和控制垃圾渗滤液渗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3种无机改性膨润土的吸附能力和容量有所提高;渗透系数可达到1×10-7cm/s以下,可以作为"反应型"防渗层材料;在相同渗透量下,高温改性膨润土对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酸改性膨润土,盐改性膨润土最差。  相似文献   
153.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54.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55.
白莹莹  程炳岩  王勇  张焱  向波  唐晓萍 《气象》2015,41(3):319-327
利用重庆17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代表站沙坪坝高温和炎热日数呈减少趋势,与邻近的郊区呈现出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原因,沙坪坝日最高气温升温较郊区缓慢,相对湿度增加,均呈现较为显著的城市化效应,说明沙坪坝夏季高温和炎热日数与邻近郊区明显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郊最高气温的变化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炎热日数的变化与郊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也说明沙坪坝炎热日数的减少不是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造成的,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利用OMR方法分析了重庆都市圈观测气温与NNR气温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增温影响,且以最低气温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对最高气温的影响则为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星  裴树文 《第四纪研究》2006,26(4):504-513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此对本地区古人类演化过程和文化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出该区域古人类于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在生物进化与行为演化上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高频迁徙性、务实简便性、灵活机动性、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保持传统与进取创新相交织;从考古学角度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7.
根据小微湿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小微湿地的修复原则,从水、动物、植物、防控、景观和管理要素6个方面提出了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并提供了技术参考,以期为我国小微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张昊  付强  张莹莹 《吉林气象》2021,28(2):21-25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9年3月18—20日延吉市出现的一次连续3d霾污染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严重空气污染期间,低层受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地面处于均压场控制下,低层950hPa存在明显逆温,利于污染天气的出现和发展.日最高...  相似文献   
159.
采用在高岭石粉末内加入氯化金水溶液模拟金矿石。由模拟样经不同温度焙烧后再氰化浸金, 探讨高岭石经焙烧后束缚金的变化规律。由焙砂的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相结合探索Au 浸出率变化与高岭石矿物结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内高岭石经500℃和更高温度焙烧后, 由于高岭石矿物结构破坏产物对金的束缚而改变金的赋存状态,使金的氰化浸出率降低。为焙烧预氧化新工艺研究提供了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0.
通过研究大洋锰结核经氨浸工艺提取Co,Ni,Cu等有价金属后的粉末状固体残渣(氨浸渣)对石英-长石-高岭土3组分陶瓷体系烧结行为及制品性能的影响发现:3组分体系中添加不超过10%的氨浸渣,在1140℃烧结90min,烧结体的抗折强度大于65.9MPa,吸水率小于0.128%.达到JC/T665-1997规定的要求。氨浸渣的助熔效果明显,添加5%~10%即可降低3组分陶瓷烧结温度40℃~80℃,添加量过多(超过10%)会增加熔体相含量.易引起坯体过烧,不利于坯体致密化和烧成工艺控制。添加氨浸渣,烧结体呈灰白色一黄褐色,且烧结体颜色随氨浸渣含量增加而变深。研究认为,氨浸渣可以作为石英-长石-高岭土3组分陶瓷的助熔剂和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