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们说,数千年历史看西安,数百年历史看北京,近百年历史看上海。前些日子,我随旅游团游览了西安古城。确实,漫步西安,如同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秦中自古帝国州”,古称长安的西安,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之久,建都之多,不仅为中国城池之最,即使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12.
瞬变电磁电阻率成像法探测岩体渗漏通道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等效代换的方法建立计算瞬变电磁响应的概念及方法,通过视电阻率和视深度的计算,进行实测剖面的二维电阻率成像,并利用该成像技术探测某水库岩体集中渗漏通道,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5):365-376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辽河东部凹陷由于潜在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条件(郯庐断裂穿过此凹陷),走滑活动及其对构造圈闭的控制作用对于揭示郯庐断裂北段新生代的活动及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以大平房地区为实例,根据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揭示了大平房地区存在走滑构造活动的行迹,包括平面上的雁列构造及其对火山岩分布的影响,剖面上的负花状构造样式及断层倾向和背斜轴向沿构造走向的变化。发育的荣兴屯走滑断裂控制并改造大平房断背斜的构造格局,东营组二段沉积开始,致使地层反转,形成透镜状地层。荣兴屯走滑活动产生的构造圈闭具有纵向分段、平面分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Argo海洋观测数据在预测海洋气象、预防全球气候灾害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为了方便用户获取和使用Argo浮标信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数据查询、管理、提取等功能的Argo光盘数据库共享系统,采用了轻量级嵌入式数据库SQLite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用户无需安装任何控件即可运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可满足用户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oncentration and source rate of precursor vapors participating in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tensive campaign (PRD2004, October 2004) in southeastern China. Four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 days and a typical non-event day were selected for our analysis. Atmospheric sulphuric acid, the important precursor vapor in nucleation and growth, were simulated with a pseudo steady-state model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SO2, NOx, 03, CO, non-methane hydrocarbon (NMHC) and ambient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modeled photolysis frequencies obtained from measurements. The maximum midday sulph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vary from 4.53 × 10^7 to 2.17 × 10^8 molecules cm^-3, the corresponding source rate via reaction of OH and SO2 range between 2.37 × 10^6 and 1.16 × 10^7 molecules cm^-3 s^-1. Nucleation mode growth rate was derived from size spectral evolution during the events to be 6.8-13.8 nm h^-1. Based on the growth rate, concentration of the vapors participating in subsequent growth were estimated to vary from 1.32 × 10^8 to 2.80 × 10^8 molecules cm^-3 with corresponding source rate between 7.26 × 10^6 and 1.64 × 10^7 molecules cm^-3 s^-1. Our results show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is larger in PRD. Sulph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are fairly high and have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 Budget analysis shows that sulphuric acid alone is not enough for required growth; other nonvolatile vapors are needed. However, sulphuric aci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owth; the contribution of sulphuric acid to growth in PRD is 12.4%-65.2%.  相似文献   
18.
研究P2P资源分配时不够公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竞争机制的带宽资源分配算法RDA-CM(Resource Distribution Algorithm Based-on Competitive Mechanism)。首先在节点选择中引入贡献值竞争机制,节点竞争成为候选节点;在对候选节点进行资源分配时,先对候选节点按照贡献值排序,然后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求出节点带宽分配的最优解,使贡献值大的节点获得更高的服务质量,保证了系统的公平性。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亚洲季风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区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1979~1995年(缺1986、1987、199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旬感热通量资料,对亚洲季风区地面感热通量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进行了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感热通量的变化与亚洲季风的爆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是季风爆发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组织广西冬季寒害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广西冬季寒害的气象条件。通过一系列统计方法筛选出影响作物寒害的主要气象因子。这些因子的相互配合与寒害的关系非常密切,与调查实况相当一致。同时又综合其中主要因子对广西冬季(11—2月)的寒暖特征和地区特点作了分析。此外,我们又结合高空环流,普查了寒年与正常年冬季环流的差异特点,以便更好地指示造成冬季寒害的天气气候背景。最后,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本文还对广西地区越冬条件进行了区划和评述。广西冬季寒害的天气气候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