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09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采用自动气象站对东南极冰盖Lambert冰盆-Amery冰架雪面相对高程(SSH)变化进行了连续监测, 通过Argos卫星传输的逐时数据精确分析了冰盖LGB69地点和Amery冰架G3地点SSH的年内变化过程. 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一个整年资料得出, LGB69全年积累量为0.68 m, 与花杆网阵所得结果接近. 10月至次年4月南极夏季为主要积累期, 占全年SSH变化量的101.6%; 5~9月南极冬季期间雪面高度几无变化, 雪层密实化作用使之略有下降, 为全年SSH变化量的−1.6%. LGB69和G3雪面上升主要由雪面突升事件导致, 而且在LGB69较G3更频发. G3点每年有2~3次雪面突升事件, 均发生在夏季, 1999~2002年共发生8次明显突升事件. 2002年LGB69点4次突升事件均伴随空气湿度增加和太阳总辐射下降, 说明因降水过程导致. 下降风对LGB69点SSH变化有正向作用, 主要积累期风速的增大伴随着积雪增加, 大于7 m/s的吹雪临界风速引起表面高程的显著增加. 因大风天气有时伴随降水过程, 目前尚难于精确计算吹雪再堆积在全年物质积累中的百分比, 但估计其贡献率在35%以上.  相似文献   
512.
SLY3-1型海流计使用单片机和静态 CMOS RAM 半导体存贮器组成8位32K字节的记录单元,它按使用者所要求的时间间隔,自动测量海流,记录测量数据。测量完毕,取回海流计,用水上机即可将所测数据打印出来,或输入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它是一种适用于深海长期使用的海流计。本文着重介绍此种海流计的特点、主要技术性能乖基本原理、给出现场使用的实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13.
南太平洋降水中MSA的纬度分布及其分解的气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南太平洋航线上降水样品中MSA的分析指出,MSA含量由赤道海域向高纬海域呈递增趋势,其中在15°S附近海域以及60°~65°S之间表现为突然上升,正好对应上升洋流区.MSA/nssSO42-比率与δD密切相关,显示MSA向nssSO42-的转化速率敏感地依赖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514.
本文论述了多金属结核分类的目的及应遵循的原则,结合DY85-4航次对结核的调查研究,依据结核的表面构造特征将结核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及光滑+粗糙型,详细地叙述了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的特征及形成环境。通过对前人关于多金属结核分类扔回顾和评述,指出了前人分类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并着重强调地我们采用分类的优点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15.
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力(resilience)一词自1973年进入生态学领域以来,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气候恢复力也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气候恢复力概念的实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几个重要概念,然后在系统评估恢复力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演变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建设的通用框架。尽管气候恢复力涉及行动主体的不同方面,而且还关系到不同部门和/或不同层次/尺度的优先选项,但希望此框架仍能对各部门、各尺度/层次的气候恢复力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最后以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为例,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极端天气恢复力》报告进行述评,并对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管理框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框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16.
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数据驱动方法逐步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但这类方法在模型的可解释性和物理一致性等方面还存在挑战。在遥感大数据背景下,如何结合深度学习和数据同化方法,发展陆地水循环过程模拟与预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改善陆地水循环要素观测数据质量以及深度学习如何减少物理模型不确定性方面的最新进展,从观测、模型和系统集成3个方面凝练出深度学习融合遥感大数据的陆地水文数据同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深度学习反演遥感产品时,如何增强样本的时空代表性?(2)如何发展数据同化框架下物理导引的深度学习新方法?(3)如何通过“数据—模型”双驱动提升陆地水循环的可预报性?开展相关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推动“数据—模型”混合建模方法在水文领域的深入应用,提高陆地水循环过程的模拟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17.
为了研究冷端温度、土质和补水压力对土体冻胀影响的强弱以及现行评价土体冻胀敏感性的方法在土体有压补水冻结时的适用性,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冻胀正交试验。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得到的结果表明,影响土体冻胀率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补水压力、冷端温度和土质。补水压力、冷端温度与冻胀率的关联度较大,土质与冻胀率的关联度较小。在较高的补水压力作用下,非冻胀敏感性的砂类土产生了明显的冰透镜体,且部分砂类土的冻胀率超过了黏质土的冻胀率。发现仅凭细粒含量评价水压作用下砂类土的冻胀敏感性存在缺陷,应根据土体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讨论冻胀敏感性、融沉敏感性与冻害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受水压影响的寒区工程构筑物须通过设置隔水和排水设施以及使用换填法来综合防治冻害的方法,可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及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18.
利用东南极Panda-1站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的辐射观测资料,检验了四种再分析资料在该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各辐射分量ERA interim在Panda-1地区的适用性都明显好于其他三种再分析资料,这主要归因于其四维变分(4D-VAR)数据同化系统的应用、新的云预报方程和改进的参数化方案以及同化了更多的卫星资料雷达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对于向下短波辐射,NCEP-1与实测值之间偏差最大(18.7 W·m-2),可能原因是模式对大气透明度的高估和对云量的低估。对反射率模拟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各模式对净短波辐射模拟偏差。NCEP-1与JCDAS都低估了Panda-1地区的地表反射率,模式中,地表吸收了更多的向下短波辐射,最终导致对净短波辐射模拟偏高。对向下长波辐射,四种再分析资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冬季偏差大于夏季,其中NCEP-1与NCEP-2偏差最大(分别为-62.6 W·m-2和-37.3 W·m-2)。四种再分析资料均不能很好地反映Panda-1地区净辐射的年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夏季偏差小,冬季偏差大。虽然再分析资料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广袤的东南极高原地区,观测站点稀少,实测资料无法满足需要,再分析资料仍不失为研究东南极地区气候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19.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冰冻圈变化与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人类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加剧。特别地,冰冻圈快速变化对其影响区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福祉、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鉴于冰冻圈区位劣势及其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其应对冰冻圈变化的能力极为有限。目前,适应仍然是冰冻圈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分析是适应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基础,其适应性管理战略则是减轻冰冻圈快速变化不利影响、降低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防御其不利影响脆弱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20.
2004/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DomeA(或称Dome Argus)地区,钻取了一支109.91m的冰芯.冰芯CH4浓度测试结果以及粒雪化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表明,该冰芯在约102.0m处气泡被完全封闭,并根据粒雪化模型计算气泡被完全封闭处冰的年龄约为4.2ka。根据冰芯碎屑样品的氢(JD)、氧(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结合东南极冰盖其他内陆冰芯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东南极内陆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状况较为稳定(气温波动幅度约为±0.6℃),且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DomeA冰芯中过量氘的值较高(平均值为17.1‰),是南极雪冰中过量氘的高值中心,这可能与过饱和环境下降雪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有关,另外DomeA冰芯过量氘(d—excess或d=δD-8δ^18O)自晚全新世以来的升高趋势主要反映了水汽源区位置向赤道方向的总体迁移.研究结果为开展DomeA地区深冰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