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3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篇 |
大气科学 | 211篇 |
地球物理 | 106篇 |
地质学 | 428篇 |
海洋学 | 47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6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6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1932年 | 2篇 |
1931年 | 2篇 |
1930年 | 1篇 |
192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81.
强震前ELF/VLF磁场的扰动特征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记录的变化磁场数据统计研究了2005—2009年北半球7级以上强震前后空间磁场的扰动特征.在震中±10°范围内利用震前2个月至震后1个月的5年同期观测的ELF/VLF[370~897 Hz]频段磁场功率谱密度数据构建了背景场,定义了表征空间磁场在地震时段相对于背景场的扰动幅度指标.统计研究发现26个强震中42%的地震主要表现为震前磁场扰度幅度逐渐上升,超过3倍标准差,随后在扰度幅度下降过程中发震.35%强震在地震前10天内最大扰动幅度超过3倍标准差,在扰度幅度处于最高值期间发震,震后磁场扰动幅度逐渐回落.23%的强震在震前震后无明显规律.随机事件测试发现在空间天气平静且无强震条件下随机地点上空的磁场无明显的时空演化规律,且随机地点上空的空间磁场相对于背景场的平均扰度幅度很小,最大扰度幅度从未超过2倍标准差,并且没有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82.
本文给出了实验室三次气驱和相态特性的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注入剂的烃气组及注入压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时注入剂的组成不同,从干气到60%的液化石油气,此外岩心的驱替压力则在3000-3800psig之间变动。多次接触的相态特性实验表明,上述实验范围内的注入剂接近于与原油呈一次接触混相到近似混相。 相似文献
983.
利用贵州省8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日气候标准值和1980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1日制定实施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在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划分和当年气候季节划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可以明显分为无夏区、无冬区和四季分明区,无夏区主要集中在省西部地区,无冬区主要集中在省西南部边缘;常年春季和夏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南部边缘,然后逐渐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入季,秋季和冬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北部,随后逐渐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入季;1981~2013年逐年气候季节划分结果表明春、夏、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但春、夏入季日期整体略偏早,秋季入季日期不服从正态分布,异常偏早概率较大;通过对逐年入季日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分析发现,贵州地区季节交替期间气温起伏较大,季节内气温变化规律不稳定,且"标准"中对逐年入季日期判断条件中没有限定起始日的最早阈值,是该"标准"对贵州地区春、夏、秋入季日期确定偏早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该"标准"对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的划分比较合理,具有可适用性,但对当年春、夏、秋入季日期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完全适用于贵州地区当年气候季节的划分。 相似文献
984.
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4C测年及孢粉分析方法对位于若尔盖高原的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的演化历史,并识别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的气候特点为冷偏干或凉偏干,冷暖波动频繁。其中,14.1-13.4、12.4-12.0和10.5-10.0kaBP之间的冷阶段分别对应于Oldest Dryas、Older Dryas及Younger Dryas事件;发生于12.6~12.4和12.0-10.5kaBP左右的暖阶段分别对应于Bolling及Allerod暖期。Younger Dryas事件之后,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8.9-8.7和6.1-5.8kaBP之间的明显降温为全新世期间的2次冷事件。孢粉记录所反映的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85.
海平面变化全球可比性的可靠例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碳酸盐台地、台缘斜坡和盆地三个不同相区典型剖面的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及岩石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该地区奥陶系中识别出时限为2~ 5 M a的18个正层序和相应的19次海退事件,将其与塔里木、华北及北美、澳洲等大陆对比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的绝大部分三级以上海退事件及沉积层序有着良好的全球可比性。 相似文献
986.
自83年下半年起,采用福建安溪石门第二化工厂的KP共聚物代替PHP。经过四台钻机的现场试用,共进尺2000多米,发现KP共聚物不但有PHP的优点,而且具有控制泥浆稠化,改善砂岩渗透失水,剪切稀释性能比PHP好,钻具不会产生泥垢,水垢、油垢现象等特点。 相似文献
987.
膜下滴灌条件下绿洲棉田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建立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二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田间层状土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应用不同小区不同灌水处理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验证,同时对模型做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符合精度要求,这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实际土壤条件下的水分运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30~40 cm粘土层使土壤水分运动具有很大的差异,0~30 cm变化明显,而40 cm以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变化较小.膜下滴灌应该采取灌水量小,频度大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88.
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SAR图像上阶跃性边缘的序贯算法。由于SAR图像上存在大量的光斑噪声而使图像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光斑噪声属于乘性噪声,不服从高斯分布,因此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文中首先根据光斑噪声模型,自动确定图像中高反差部分,然后采用具有高抗噪性能的边缘检测算子,进行边缘提取。实验证明该算法明显提高了特征提取速度,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989.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0.
复杂的浅层气云使地下波场严重扭曲,地震剖面呈现模糊带,影响工区的构造认识和储层描述。品质因子Q是地震波在地层中的衰减属性,Q深度偏移是考虑了地层吸收衰减的偏移成像技术,是提高气云区成像质量的有效方法;但是当浅层气云和深层底辟构造复杂发育时,常规Q场建模的精度往往不能满足Q偏移精细建模的需求。为解决以上难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全波形反演(full wave inversion, FWI)约束Q场建模技术思路:基于常规网格层析建立初始速度模型,利用FWI技术精细刻画速度异常进而约束Q模型的建立。这一“常规层析-FWI-Q反演”迭代的技术思路在白云凹陷Q深度偏移成像中得到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气云模糊区的成像质量,而且避免了油气勘探认识的多解性,证明了FWI约束Q场建模和Q深度偏移技术方法对改善复杂气云发育区的成像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