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用蒙自地区35a气象资料与夏粮产量进行分析,夏粮产量与1月上、中旬的降水量有正相关关系。夏粮产量与1月日照有反相关关系。在计算机上用五点三次虑波法模拟趋势产量,用逐步回归模式进行气象产量模拟和预测,对预报夏粮产量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云南蒙自气象观测站1960~2006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蒙自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研究发现:蒙自每年均有霾天气出现,并主要集中出现在3~4月份。冬、春季高空副热带急流影响形成的下沉逆温、地形、气候条件和天气形势影响,是形成蒙自霾天气的直接原因和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ounds of sterols such as C27 ,C2s ,C29 and C30 are recorded from C-8 core of the Chukchi Sea. The double bond position is located at 5-, 5,22 as well as 22-,24-. The compound of sterols such as C27 ,C28 ,C29 are recorded from B2-9 core of the Bering Sea. The double bond position is located at 5-, 5, 22 as well as 22.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erols indicate that the substance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the terrigenous origin and marine silicate organisms. The results are also suggest that the record of abnormal sterols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2 -0 era)in the Chukchi Sea and the Bering Sea represent the period from 1980s to the late 1990s. The strong signal of the Arctic warming is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which indicates the eco -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ponding to climatic effect of circumjacent.  相似文献   
14.
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历史: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约120~75 Ma),剥露速率为0.044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75-70~50 Ma),剥露速率为0.070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显示,自白垩纪(120 Ma)至今,平均剥露幅度达约5 km,古地形海拔降低约0.8 km。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古地形海拔仅在17.5~50 Ma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其他阶段均有降低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茨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要可分为陆源单峰、双峰和石油污染等3种类型。(2)长江口东南软泥区和浙江沿岸软泥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含量较高,奇碳优势显著,表明其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势;相反,“东海冷涡”泥质区和黄海中南陆架区沉积物样品中的低碳正构烷烃n-C17、n-C18和n-C19含量较高,奇偶优势不明显,表明其来源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细菌为主。冲绳海槽泥质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与低碳正构烷烃的含量几乎相当,表明其来源为海洋低等生物和陆地高等植物共同输入,其中陆源物质是从东海陆架经底流搬运而来的。(3)有机质的堆积受控于物质供应和沉积环境两大因素。东海中陆架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和有机碳含量为最低,这是由于台湾暖流的顶托,使黄河和长江两大物质扩散系统对该区的物质供应量减少,沉积速率低,潮流冲刷作用强,沉积物保存有机碳的能力较差;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有机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江沿岸软泥区(E 5站)和冲绳海槽泥质区(P 4站);“东海冷涡”泥质区沉积环境最为适宜,但是陆源有机质供应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骆驼峰铜钼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类;岩浆岩以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类为主,花岗闪长岩为区内主要含矿岩性;构造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为主,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区内地表及外围矿体以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为主,深部矿体以斑岩型钼矿为主,总体形成以含钼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钼矿,外围为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从地表向深部总体具绿泥石化—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上铜下钼”的成矿模式,今后的找矿思路是加强对斑岩体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对比的研究,进一步建立找矿模型,为祁漫塔格地区乃至东昆仑地区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7.
薛斌 《贵州气象》2006,30(1):48-50
对2005年红河州初夏干旱进行4次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影响天气系统、雷达回波和探空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初夏降雨天气过程的前锋主要为对流云系,然后演变成混合云或深厚层状云,其云系均具有较大催化潜力,是人工增雨的有利作业对象。提出人工增雨机制,指出现行两种增雨火箭播撒催化能力和作业催化的利弊。初步提出适合人工增雨的条件、监测识别方法和催化部位、催化时机和催化剂量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夏季水体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7月至9月"海监49号"科学考察船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磷形态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各种形态磷平均浓度均为底层高于表层,并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杭州湾及最大混浊带部分区域水体中以颗粒态磷为主,且颗粒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长江口门及江苏东部近海区域水体中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舟山群岛东部外海区表层水体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有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而底层水体中溶解态磷浓度略高于颗粒态磷,以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颗粒态无机磷与颗粒态有机磷、颗粒总磷与总磷、总磷与悬浮颗粒物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悬浮颗粒物是颗粒态磷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外海区域绝大部分站位水体中溶解态无机磷表层浓度接近或小于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动力学最低阈值,是磷限制或潜在的磷限制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地理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错纵复杂,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统计红河州46年降雨资料,研究分析旬、月、季、年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河州5月降雨量、5~10月降雨量、年降雨量及11~4月降雨量的空间分布都存在从西南到东北呈多雨区、中雨区、少雨区的阶梯式分布待征。雨季前由西南到东北存在旬雨量从3月中旬至5月中旬逐渐增多的分布特征。这种有规律的、呈阶梯式降雨的分布特征和由西南到东北旬雨量从3月中旬至5月中旬逐渐增多的分布特征对指导短期气候预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