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980-2000年中国LUC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志强  刘纪远 《地理学报》2006,61(8):865-872
基于中国1980~2000年气候数据及两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LUCC) 数据,利用Holdridge 植被生态分区模型、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1980~2000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植被群落分区,更进一步影响了植被群落的生长状况;东北、华北、内蒙古高原等区域未利用土地型向草地和灌木生态类型转换,草地和灌木型生态类型向林地和耕地型转换;又因为1980~200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区域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及交通用地的增多,使土地利用类型由农业耕地型向建设用地型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升高。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导致中国土地利用程度重心20年来向东北方向移动了54 km,东西方向土地利用程度偏移强度,气候占81%,人类活动占19%,南北方向土地利用程度偏移强度,气候占85%,人类活动占15%。  相似文献   
72.
1 Introduction Arid western China stretches from west of Helan Mountains to south of the piedmont of Kunlun Mountains, covering about 2.50×106 km2 or 26.08% of the total territorial area of China. Its unique geographic location in the hinterland of Euras…  相似文献   
73.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 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为400看,中国土地资源总的开发程度仅达开发极限的一半;东部湿润区以耕地型覆盖为主,开发利用程度高;  相似文献   
74.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5.
针对干旱区特有的气候-植被特征,利用卫星遥感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干旱区植被进行了光合作用植被和非光合作用植被区分和组分解析,尝试通过对于旱覆被植被灌层结构进行解析而解决因植被光能吸收的估算问题,并参考国际上遥感-生态模型GLO-PEM和CASA,借助遥感生态反演的物理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遥感与生态过程的干旱区适用的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并以ERDAS IMAGINE为平台,实现了模型可视化模型界面,可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由于考虑了干旱植被生理特征和灌层结构的光能利用模型,模拟结构与原理更加合理完善,为引入其他生态模型应用或移植到干旱区提供借鉴,从而为中国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用ASP和SQL数据库来实现山东省自动站数据库接口模块的原理和方法,为自动站数据在业务和科研开发中的应用建立了有效的访问途径。  相似文献   
77.
预审工作旨在及时发现并解决测报工作中各种技术问题的疑点和难点,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可靠.现就预审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推荐几种相应的处理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8.
水平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在夜间则是能看到和确定出的一定强度灯光的最大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79.
计算机时钟与采集器时钟准确与否对自动站采集数据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按规范规定: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所报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就应在正点后调整采集器内部时钟。但在修改时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3点:①19时00分~19时01分内不要对时,因为此时段为采集、形成并传输正点数据文件的时间,对时不当,会造成数据文件无法形成和上传。②不要在降雨时修改,否则会导致J文件中的雨量严重失真,造成累积的雨量数据不正确。  相似文献   
80.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气候观测数据和遥感土地利用动态观测数据的支持下, 计算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农田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 结果表明: 20世纪90年代的LUCC过程直接导致了中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和区域分布的变化, 总体趋势是南减北增, 总量净增加2622万吨; 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转化过程中, 耕地扩张和农田损失是导致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变化的主要原因, 耕地扩张使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8335万吨, 占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的3.50%, 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沙漠绿洲区, 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大面积的农田开垦所导致; 农田损失使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5713万吨, 占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的2.40%, 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陇中、东南沿海、四川盆地东南部以及乌鲁木齐-石河子一带, 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城市扩张明显, 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