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基于1981-2020年黑龙江省依安县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气温、降水、风的月份、季节和年际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 a年间依安县平均气温为2.9℃,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升温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501.8 m,整体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年际间波动明显;年平均风速值为2.9 m/s,一年中春、秋两季风力较大,冬季风力最小,近10 a的主导风向由原来的NW转为E。  相似文献   
202.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国内用于裸露陡边坡植被恢复的典型技术之一,具备肥力持续供给能力是植被混凝土有别于其他建筑材料的基本属性。冻融循环作用下物理结构剧变导致养分固持能力减弱是限制植被混凝土在高寒地区应用的关键因素,但养分固持能力变化的深层原因尚不清楚。通过控制性试验,以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频次为变量,测定了植被混凝土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特征参数、主要养分含量及其淋溶流失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初始含水率提高,植被混凝土中水稳性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尤其以≥1~2mm粒组增幅最多,团聚特征参数变化也反映出团聚体稳定性随之提高;冻融循环导致水稳性团聚体平均粒径不断减小,但会随冻融频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初始含水率的提高促使各养分含量略有增加;冻融循环作用下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仍有增长,但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同时,冻融循环还会导致各养分淋溶流失率不断增大,最大增幅可超过90%,并随冻融频次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冻融循环对养分固持能力的影响会逐步减弱,而且侧面反映出团聚结构与养分固持能力间存在紧密联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团聚特征参数与各养分淋溶流失率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综合考虑显著性水平与相关性系数绝对值,认为团聚特征参数中几何平均直径与各养分淋失率相关程度最高,最适合用于表征植被混凝土的养分固持能力。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冻融循环作用下团聚效应减弱是导致植被混凝土养分固持能力降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3.
“V”型共轭走滑断裂是指共轭角为钝角的共轭走滑断裂,其“V”型开口方向为锐角且指示最大拉伸方向.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V”型共轭走滑断裂发育背景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未有针对“V”型共轭断裂几何学、运动学有关的综述.归纳已有“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总结现存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动力学机制,并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V”型共轭走滑断裂,进行实例分析.分布于美国西部、欧亚板块中西部和西藏中部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特征揭示共轭角大小与断裂滑动速率及断裂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主要有:(1)断裂剪切面的后期旋转,(2)断裂形成于先存构造薄弱带,(3)断裂遵循对偶一般剪切模型,(4)断裂遵守最大有效力矩法则.基于地球物理数据、地形高差对比以及几何特征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内部的巴塘-理塘共轭走滑断裂和得荣-乡城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符合对偶一般剪切模型中的重力扩展,这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连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4.
作为我国首颗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ZY-3)为大区域立体测绘提供了可能.以紫金矿区为研究区,利用ZY-3立体影像提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评价了山区地形条件下该卫星的立体测绘能力.结果显示,无地面控制点情况下DEM精度在20 m以内,1个控制点便可以将DEM的精度提高至5.2 m,3~5个控制点可使DEM的精度达到4.8 m.分析3~8个控制点生成的DEM的精度,结果显示,单个检查点的系统误差对总误差影响较大,随机误差对总误差贡献较小.在有控制点的情况下,ZY-3立体影像能够满足山区地形1:50000 DEM测绘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5.
206.
207.
总结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月报表中常见错误和问题,提出在报表预审工作中的几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8.
数字图书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静  文奕 《湖南地质》2003,22(1):78-80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经济时代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为图书馆和科技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和科技图书情报工作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图书馆和图书科技情报工作人员应牢牢把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转变现念,与时俱进,不断充实现代信息知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坚持图书馆和图书科技情报工作的服务方针,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数字图书馆的来临.  相似文献   
209.
面状要素注记智能化配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数字制图条件下面要素注记的模式分类及算法,并在VC 环境下将上述算法予以实现.试验证明,应用此算法注记效果符合制图规则,具有较好效率.  相似文献   
210.
黑龙江六九山铜银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中东部,是近年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床产于爆破角砾岩带中,矿带东西长约1200 m,南北宽约500 m.矿带分布范围与角砾岩带基本一致,产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和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中.共圈定24条矿体,其中工业矿体19条.矿体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总体走向61°,倾向北西,倾角20~35°.矿体长度不大于780 m,一般在300 m左右,平均厚度7.18 m.矿体平均品位Cu 0.59%~1.01%,伴生Ag 3×10-6~5×10-6.矿床平均品位Cu 0.73%,伴生Ag 5.87×10-6.六九山地区火山-岩浆活动强烈,在方圆20余平方千米内发育有9座中心式火山.六九山铜银矿床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早二叠世成矿物质准备阶段,晚侏罗世成矿物质初步富集阶段和早白垩世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