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0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2.
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地下水中添加K+、Mg~(2+)两种离子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下水中添加5 mg/L Mg~(2+),能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P 0.05)和仔鱼开口率(P0.05)。K~+添加至8mg/L时不利于鱼卵生存(P0.05),K~+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影响不明显(P0.05)。K+与Mg~(2+)同时添加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率交互影响显著(P0.05)。水中K~+添加量达到8mg/L时,添加10mg/L Mg~(2+)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鲑早期发育水体中K~+含量应低于9mg/L,Mg~(2+)含量应控制在15.54mg/L左右。  相似文献   
183.
几种虾、贝、藻混养模式能量收支及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围隔实验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lichevoides)和活菌净水剂的不同单、混养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系统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 983.2 MJ/m2。浮游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在各处理间无差异(0.147±0.007)%,混养江蓠显著地提高了总利用效率(0.308±0.019)%。总能量的转化效率,虾藻混养(28.36%)和江蓠单养(27.65%)最高,其次是虾贝藻混养(26.70%),对虾单养(12.24%)最低。单位净产量对饲料能的消耗,对虾单养(21.24 MJ/kg)最多,虾菌、虾贝混养(18.76~18.97 MJ/kg)次之,而虾藻、虾贝藻混养(2.64~3.24 MJ/kg)则显著地降低了饲料消耗量。实验中投喂组都有较多的能量沉积,对虾单养沉积量达到1.10 MJ/m2,虾贝混养(1.30 MJ/m2)稍高,而虾贝藻、虾菌、虾藻混养平均为0.53 MJ/m2,显著地低于对照。结果表明,混养青蛤和菊花心江蓠显著地提高了对虾养殖中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减少了能量沉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4.
INTRODUCTIONTheworld’sshrimpcultureindustryhasbeensufferingfromviralepidemicdiseasesandfellintoadif ficultpositionforyears.Itisgenerallyacceptedtodaythatthediseaseswerecausedmainlybywaterpollu tioncreatedbyshrimpcultureitself,bothinshrimppondsandincoas…  相似文献   
185.
浮萍和水花生降盐碱的效果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8年7-8月间选取山东省高青县赵店乡大芦湖养殖内一口盐碱池塘的池水为试验用水,引进浮萍与水花生研究其降盐降碱作用以及它们对化学、生物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花生没有明显的降盐碱作用;浮萍的降盐效果也不明显,但其降碱效果明显。同时会引起水体中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和pH值的升高。另外,它们降低了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但对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6.
海藻营养代谢研究进展——海藻营养代谢的调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影响海藻 (尤其是大型海藻 )主要营养盐 ( N,P,C)吸收的环境因子 (如光照、温度及水流 )对营养盐主动吸收过程中的能量提供 ,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水流对藻体周围营养盐离子进入细胞的调节 ;化学因素 (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 p H)对海藻选择吸收不同形式营养盐离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 ;生物因素 (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和营养史 )通过细胞内不同水平营养库的积累和相互转变而对海藻营养吸收和同化的调节 ;N代谢与 C代谢的生化偶连关系。  相似文献   
187.
日本沼虾生理生态学研究

Ⅰ.温度和体重对其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于1992年9-10月对采自上海市的日本沼虾的代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和体重对日本沼虾的耗氧率,排氨率都有明显的影响;2。日本沼虾尿素氮的排泄量约点总排泄氮量的38%;3。在小于和大于1.5g的日本沼虾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糖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10.4:39.3:50.3和5.2:41.5:53.3:4。在10,15,20和25℃,日本沼虾的平均静止能耗量为1.6,2.2,3.2和5  相似文献   
188.
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微量元素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演替等相关特性的影响。其中着重论述了不同形态、不同比例氮磷产生的影响;维生素等有机物与赤潮的密切关系;而微量元素主要讨论了铁和锰。此外,还论述了温度、盐度、扰动及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9.
温度对半滑舌鳎的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16,19,22,25,28和31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半滑舌鳎幼鱼生长率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19~25 ℃温度范围内,半滑舌鳎幼鱼的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在16和28 ℃下则有所降低,而在31 ℃下,半滑舌鳎幼鱼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特定生长率与温度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半滑舌鳎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但在31 ℃时显著减小,饵料转化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脂肪与能值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受温度影响不显著.温度对半滑舌鳎的能量收支影响显著,其中,生长能和代谢能主导半滑舌鳎的能量分配,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呼吸能占摄食能比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13~37 g)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25 ℃,而不同温度导致的半滑舌鳎摄食量和能量收支的差异可能是温度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生理生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0.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