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0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着基是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池塘或围堰养殖水体中设置的专用养殖设施,其功能主要是为刺参提供避光场所和培养刺参的天然饵料.本实验比较研究了石头、瓦片、塑料管、空心砖和水泥管5种不同附着基处理对刺参(规格为5.0 g±2.0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上异养菌含量差异显著,5月附着基上异养菌含量显著的低于11月;石头附着基刺参的成活率最高,但其生长速度较慢;空心砖刺参的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略低于石头;空心砖和石头附着基处理刺参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附着基,瓦片、塑料管和水泥管上海参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仅从养殖效果上看,目前较为流行的5种刺参附着基以空心砖较好.  相似文献   
132.
刺参对温度适应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刺参对温度适应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了温度对刺参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以及刺参对极端温度的生理生化适应机制,重点分析了温度波动对刺参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夏眠过程中刺参行为和生理变化;温度历史对刺参温度耐受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等,并对今后刺参温度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3.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MEGA) 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 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bp,该片段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75.8%和24.2%,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25.依据D-loop序列,应用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及最大简约法(MP),构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的系统发生树,MP、NJ和ME树中所显示的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基本一致.NJ和ME树中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形成一个单系;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4与来自黄海的YC1相聚,再与来自东海的YT2,YT3相聚.在MP树中,来自黄海的YC1与来自东海的DT4相聚为姊妹群,再与YT2相聚;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这些群最后再与来自东海的YT3相聚.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各海区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以海区划分和地理位置的远近为依据.洄游和长期以来跨海区的捕捞作业可能是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蓬勃发展的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和放流也会导致亲蟹和苗种跨海区交流,对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4.
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生长和藻体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对孔石莼(Ulva pertusa)生长和藻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孔石莼在光照强度为12 500 lx时有最大的生物量积累。光照强度低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有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光照强度高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不同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孔石莼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逐渐变小;低光照条件也促进了孔石莼蛋白质的积累;当光照强度超过17 500 lx时,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光照强度对孔石莼化学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藻体的N元素含量有所升高,但光强达到17 500 lx后,随着光强的增加,N元素含量反而降低;C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达到17 500 lx后,含量也明显升高;H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范围内,具有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蜕皮、耗氧率、排氨率和排尿率的影响。实验以D_1蜕皮期的对虾为实验材料,虾的初始湿体重为(2.485±0.303)g,实验设盐度29为对照组(用C表示),4个不同的盐度波动幅度(分别为2、4、6、8)为处理组,分别用S2、S4、S6和S8表示,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实验分别于降低盐度和恢复盐度至29的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对虾的耗氧率、氨氮和尿素的排泄率,实验持续7 d。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降低盐度后,S4组、S6组及S8组对虾的蜕皮整体提前1 d,且S6组对虾的蜕皮较为集中;(2)降低盐度后,所有处理组对虾耗氧率均呈现先下降后随着蜕皮到来逐渐升高的趋势,且降盐后S4组和S6组对虾耗氧率的下降速度最快(6 h),在升盐过程中,仅对照组在6 h和S4组在6 h和12 h处对虾的耗氧率与升盐前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对虾的排氨率呈现出盐度波动后下降的趋势(S8组除外),并随蜕皮期的到来升高(S4组除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S4组、S6组对虾的排氨率较低,S8组对虾的排氨率较高;(4)对照组和S8组对虾的排尿率同样表现出与蜕皮高峰相吻合的关系,而S2组、S4组及S6组对虾的排尿率在降盐24 h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6.
pH不同处理时间的周期性变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的pH变动模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设计2个独立的实验,分别研究pH值为8.9和4.0的不同时间的处理条件下,酸碱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的影响,实验1设置了2个恒定pH组(7.9±0.15和4.0±0.10)和5个pH周期性变动的处理:对虾每2天在pH=(4.0±0.10)下分别处理0.5,1,2,4或12 h,其它时间处在正常pH=7.9中.结果表明,每2天1 h以上的pH=4.0的处理就能显著阻碍对虾的生长,而每2天12 h以上的pH=4.0的处理就能显著影响对虾的成活率.实验2设置了两个恒定pH组(分别为7.9±0.15和8.9±0.10)和6个pH周期性变动的处理:对虾每天在pH=8.9±0.10下分别处理0.5,1,2,4,8或12 h,其它时间处在正常pH中(7.9).结果表明恒定的高pH(8.9±0.10)显著抑制了对虾的生长,而每天给予凡纳滨对虾2 h和4 h的pH=8.9的刺激则能提高其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并显著促进其生长.总之,pH值周期性地向酸性环境方向波动会明显妨碍对虾的生长,而向碱性环境方向的波动则会促进对虾的生长,而且这一影响的强度与波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37.
剪切波速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江淮地区典型场地资料为原型,将土层剪切波速实测值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增减,构造多种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选择Taft、E1centro和Kobe三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剪切波速的变异性与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程度与输入基岩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幅值、土层结构等因素有关.地表峰值加速度随着剪切波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随着剪切波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5种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黄光下,蟹的特定生长率(SGRd)最高,显著高于白光和蓝光处理组(P0.05),而与红光和绿光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蓝光下,蟹的SGRd显著小于除白光外的其他处理组(P0.05)。2.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存在一定差异。蓝光下,蟹的摄食率(FId)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P0.05),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黄光下则呈现相反的趋势。3.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能量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黄光下,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高,显著高于红光外其他光色处理组(P0.05),其能量转化效率呈现相同的趋势;而蓝光下,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其能量转化效率呈相似趋势。结果表明,黄光下,三疣梭子蟹食物转化率高,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高,净生长效率和同化效率较高,因而获得较快的生长。在工厂化养殖生产中,黄光是有利于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的较佳光谱。  相似文献   
139.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O、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0.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和鲤鱼二元混养(GC)以及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GSC3和GSC4)。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系统接收的总太阳辐射能为4 970MJ.m-2;光能利用率在0.25%~0.3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草鱼单养组最低,且与GS、GSC2、GSC3和GSC4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混养组与草鱼单养组相比,总能量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43.51%、11.62%、30.16%、64.30%、38.49%和61.90%,其中,以GSC2为最高,GSC4次之;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以单养草鱼组最高,显著高于GS、GSC2和GSC4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沉积能量在3.42~17.73MJ.m-2之间,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沉积能量占总投入能量的比例分别为30.92%、12.18%、39.08%、29.43%、28.90%、28.87%和29.80%。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性鱼类混养系统能够提高光合能转化效率和总能量利用率,降低沉积能量,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对输入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