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分析及统计方法,利用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造成2009年9月6-20日河南省北中部地区15d连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且维持,南亚高压的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的偏西略偏北,以及边界层的东北风(或偏东风),是造成此次长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200hPa东亚西风急流的正异常与对流层中上层(300hPa)的暖异常在动力关系上相互匹配;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不充沛,冷空气影响的层次偏低是造成连阴雨天气累计降水量偏小的可能原因;温度距平随高度递增使得高云量增加,是形成日照偏少、气温明显偏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2.
干旱对大豆叶片葫芦巴碱含量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王蕊  孙广玉 《中国沙漠》2010,30(3):552-555
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绥农14号和黑农38号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葫芦巴碱含量的变化和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两个大豆品种叶片水势、渗透势和压力势降低,且绥农14号叶片的压力势在干旱胁迫下明显高于黑农38号。干旱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在0~8 d 干旱期间,叶片的葫芦巴碱含量增加较快,脯氨酸含量增加较慢;在8~12 d干旱期间,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下降,而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因此,葫芦巴碱在轻度干旱下可能起到渗透调节物质的作用,在严重干旱下该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73.
为评价输变电线路建设对风景名胜景点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可视化分析技术构建评价区的三维景观。结果表明: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输变电线路与景点的关系,实现了利用GIS模拟输变电线路对景点的视觉影响,分析效果较好。可以为输变电线路项目靠近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2002-01-12河南省雷暴产生前后的大气能量和动力条件,揭示了雷暴的成因.  相似文献   
75.
对2002年12月下旬河南低温冻害天气分析结果表明 前期强冷空气影响及大范围降雪,造成了前期气温偏低,为低温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积雪时间长、高空强冷平流补充南下与晴空辐射降温是形成此次低温冷害的主要原因;500、700 hPa脊前偏北气流引导近地面冷高压东南移并持续控制河南是造成晴空辐射冷却的主要天气系统;空气湿度小,有利于夜间降温.数值预报对最低气温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当日本782和欧洲中心850 hPa的温度预报<-8 ℃,同时24 h地面变压预报值≤3 hPa时,第二天凌晨可能会出现-10℃以下的低温.  相似文献   
76.
对 2 0 0 2年 12月下旬河南低温冻害天气分析结果表明 :前期强冷空气影响及大范围降雪 ,造成了前期气温偏低 ,为低温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积雪时间长、高空强冷平流补充南下与晴空辐射降温是形成此次低温冷害的主要原因 ;5 0 0、70 0hPa脊前偏北气流引导近地面冷高压东南移并持续控制河南是造成晴空辐射冷却的主要天气系统 ;空气湿度小 ,有利于夜间降温。数值预报对最低气温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当日本 782和欧洲中心 85 0hPa的温度预报 <- 8℃ ,同时 2 4h地面变压预报值≤ 3hPa时 ,第二天凌晨可能会出现 - 10℃以下的低温  相似文献   
77.
利用1965~2001年的高温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区域性高温的时空、地理分布和连续性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确定了区域性高温的两种天气类型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8.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a Ni 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其发生地的天气、气候 (主要是降水), 从而影响飞蝗的大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高年的后一年, 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可能性超过90%。  相似文献   
79.
从天气学背景、物理量诊断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20时~30日08时和7月21日08~20时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有相似的天气背景,有冷空气影响及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学结构。二者降水性质上不同,前者以系统性稳定降水为主,后者伴有对流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80.
贺哲  王蕊  梁钰 《河南气象》2005,(3):11-12
对河南省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发现:河南省沙尘暴在东部平原地区发生频率高于西部山区,在驻马店以北,年沙尘暴日数为1的等值线基本上与地势海拔100m地形等高线相吻合;沙尘暴的多发地区,沙尘暴日数年际变化在多数年份较为剧烈;河南省沙尘暴沙源并非全部来自省外,省内下垫面沙尘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沙尘暴的发生与降水量关系极不明确,但在部分年份与月最长无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