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81.
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与碳流途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6年夏季与冬季南黄海真光层内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速率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两种差异显著的水动力条件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并探讨了真光层生源碳可能的碳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夏季总初级生产力(碳)平均为30.69 mg/(m2·h),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南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冬季总初级生产力低于夏季,平均水平为21.73 mg/(m2·h),高值区北迁至海州湾附近;夏季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小型(42.8%)、微型(29.6%)、微微型(27.6%),冬季的为微微型(41.2%)、微型(36.5%)、小型(22.3%);真光层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动力条件(混合与层化)引起的营养盐来源和光照的变化是初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用生态比值法对南黄海碳流途径的分析表明,微食物环在冬夏两季碳流途径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上看,南黄海浮游生态系统的碳输出潜力较弱。  相似文献   
182.
用EDSP-IAS软件分析地震事件时,每个单独的地震事件都会生成对应的xxx.obs地震数据文件,通过对xxx.obs文件的合并、处理生成五日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3.
在无菌条件下,单种培养具齿原甲藻以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梯度和6个盐度梯度,并计算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藻细胞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实验结果表明:具齿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盐范围分别为22℃和25~31。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盐度的要明显得多,而且藻生长的最适盐度有随着温度升高向低盐度偏移的趋势。同时,实验研究了同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与具齿原甲藻进行了比较,以试图探讨东海大规模爆发具齿原甲藻赤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4.
2005年夏末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8月渤海4个断面共计42站位的综合外业调查所获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8属114种,其中硅藻31属81种,甲藻13属29种,金藻1属1种,绿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未鉴定到种),还包括1种分类地位不明确的三裂醉藻.渤海各近岸水域的浮游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优势种多为硅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拟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和旋链角毛藻;甲藻中叉角藻成为优势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值为5.4×104~23 843.8×104个/m3,平均为1 083.4×104 个/m3,与同期历史资料相比,细胞丰度值较往年偏高;各调查断面细胞丰度值大小依次为秦皇岛附近海域>辽东湾>黄河口附近海域>渤海湾.香农-威纳指数为0.54 ~ 4.18,平均为2.60,渤海湾和秦皇岛附近海域处于较高的多样性水平,而黄河口附近海域次之,辽东湾最低.另外,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细胞丰度值的对数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迄今为止,报导的超高压变质岩除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外,主要为火山-沉积岩,然而除上述岩石外,大别山南部出露大量花岗质片麻岩。作者在近期对大别山东南部变质花岗岩岩石学研究中发现:变质花岗岩中含有Gt+Ru+Phe±Acg+Aug±Di+Pl+Na-Amp+Or+Q组合,与钠长石共生的霓石或透辉石可能是早期矿物硬玉或富硬玉质绿辉石退变的,而岩石中石榴石分带特征,即内带以铁铝榴石(43.06%)和钙铝榴石(46.28%)为主,外带则以锰铝榴石(30.40%)和钙铝榴石(35.67%)为主,这些都表明它们是由高压向低压退化变质之产物。因此,变质花岗岩可能早期存在着这样的榴辉岩相峰期矿物组合Jd/omp+Q/CS+Phe+Ru+Gt+Or,这个组合由于后期的压力降低而退变为中低压的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186.
陈菲  苏文  李晓光  胡鑫蒙  高静 《岩石学报》2021,37(12):3893-3902
本文通过金刚石对顶砧与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原位模拟了金红石在高温高压下晶体结构及其OH的变化,从而了解俯冲带流体中金红石在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及作用。实验证明,金红石在压力的作用下经历两次相变,分别为金红石型TiO2结构→斜锆石型TiO2结构(P=23.43GPa)→萤石型TiO2结构(P=34.98GPa),其结构在经历过超深俯冲后、折返过程中则以ɑ-PbO2型TiO2结构稳定存在。并且金红石晶体中的OH红外特征峰强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显示在加压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降低,但直至地球深部超过600km(37.28GPa,约1200km),其晶体中的OH也并未完全脱去。在高温高压实验中,金红石样品从常温常压条件加压、加温至P=4.01~4.08GPa和T=700℃时,金红石晶体的有序度、OH含量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但至实验最高温压,晶体内部仍保留OH,其结构也稳定存在,因此金红石可以将水携带至深部约120km处。在降至常温常压的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虽然增加,但并未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含量,因此经历过快速俯冲、折返后的金红石中的OH含量无法代表金红石形成时的OH含量。  相似文献   
187.
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大气科学》2001,25(2):269-276
在MM5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由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8.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9.
李继磊  苏文  张喜  刘新 《地质通报》2009,28(12):1852-1862
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低压麻粒岩相片麻岩的原岩为杂砂岩,具有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在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片麻岩具轻稀土元素陡倾、重稀土元素平坦的分布型式,并具明显的Eu负异常,Nb、Ta、Ti、Ba、P、Sr均相对亏损。片麻岩中Cameca离子探针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上交点年龄为(1609±40)Ma,代表了原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下交点年龄为(764±72)Ma,代表了引起Pb丢失的热事件的时代,可能代表麻粒岩相变质事件的年龄。该麻粒岩相片麻岩的产出表明伊犁地块可能具有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也表明伊犁地块经历了764Ma的热事件。该热事件可能是伊犁地块对全球Rodinia超大陆解体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0.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采暖期缩短9 d,各地采暖度日数普遍减少,尤以青海高原西南部减幅最大,采暖强度明显减弱.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青海高原地区采暖耗能降低4.9%~15.3%,全省平均单位面积可节约标煤量1.79 kg/m2.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全省采暖能耗将明显减少,但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