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分析,选取日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两个特征量来定义青藏高原各站点及全区的雨季,揭示了1961—2019年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雨季长度和总雨量等的气候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雨季的开始自东向西推进,而结束西早东晚,雨季持续时间自东向西缩短,雨季雨量东多西少.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雨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在5月4日,结束的平均日期在10月15日,雨季平均持续163天,雨季雨量平均为413.2 mm.近60年,青藏高原雨季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雨季延长、雨量增多.青藏高原各站点雨季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雨季的开始整体提前,但是,高原东部边缘雨季开始提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高原雨季的结束时间在南部和北部提前而在中部和东部推后;高原大部地区雨季雨量增多,但南部边缘等部分地区雨季雨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WRF分析了YSU和MYJ两种边界层方案对青藏高原2013年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模拟出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但均低估了西藏地区而高估了青海南部的降水。并且,两种方案在高原南部都存在辐散环流偏差,而在青海南部存在辐合偏差。对比得到:YSU方案相对于MYJ方案更接近于观测,前者能更好的模拟出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而造成两种方案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MYJ方案模拟的位势高度在高原及其南侧地区比YSU方案高,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为偏西,孟加拉湾及南海进入高原的水汽偏少。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9—2013年四川156站逐月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7月和8月降水异常主要空间分布型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1) 7月和8月降水异常均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其次是中部与东西部振荡型,但7月与8月同一模态的变化没有持续性;(2) 7月和8月四川降水异常呈全区一致型的环流配置差异明显,关键环流因子主要包括副高、欧亚中高纬环流和南亚高压;(3)控制7月和8月降水异常全区一致型的关键环流因子强度和位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副高的表现最突出。全区多雨型:7月副高西部明显偏强、西界明显偏西,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北边缘附近。8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南,西界偏西,586线经过四川南部29 °N附近。全区少雨型:7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弱,西北部偏强,西界明显偏东,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侧。8月副高西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北,西界偏西,整个四川都在586线控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特别是中高纬度高臭氧浓度的空气向南入侵会导致高原上空臭氧浓度的升高,影响高原上空臭氧低谷的范围大小和形态;尽管大气化学过程对高原上空的平流层下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高原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发现,对流层上层的强反气旋系统,特别是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边缘有明显的平流层空气向对流层入侵,从而导致对流层内臭氧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英国气象局哈德来环流中心提供的连续变化的海温和海冰资料为边界场,用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英国东安哥拉大学近100 a的CRUTEM2v气温格点序列资料及距平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模拟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平均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AM3.0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高度场模拟较好,均方根误差均较小,相关系数较大,相关性较强;温度场除低层700 hPa均方根误差稍大外,其余对流层均较小,并且相关系数比较大;无论对经向风速还是纬向风速,模式模拟的均方差均较大、相关系数较小,模拟的效果较差,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地面加热场模拟均方根误差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性,局域和季节差异明显;数值实验模拟出了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但模拟的增温幅度更大,同时对季节变化的模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1980~2004年青藏高原低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低涡的产生具有明显群发和间歇性特点,且这种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原低涡的群发和间歇时段.欧亚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环流背景通过影响高原地区的低层涡度、散度、中高层湿度、高层散度和垂直速度,进而影响高原低涡的群发与间歇。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9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也存在由阿拉伯海北部经印度半岛北部再经青藏高原东南部进入长江上游的水汽路径;不同暴雨过程其水汽来源差别较大;长江上游的复杂地形和水汽输送形式的共同作用是决定长江上游暴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偏强,印度季风低压偏弱时,有利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输送;长江上游水汽输送的特征决定了其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业务实践表明,AREM模式对中国暴雨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当前AREM模式中可供选择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比较单一,而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暴雨的模拟差异较大,所以在AREM中引入一种新的边界层方案是提高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在AREM模式中引入Mellor-Yamada-Janjic′(MYJ)边界层方案的关键技术与流程,并对MYJ方案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模式对2008年四川暴雨的模拟结果表明,MYJ方案有助于改善模式预报的降雨落区位置。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ecent years,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winter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 China (SWC).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precipitation in SWC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1961 to 2010.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T anomalies in SWC have two dominate modes,one is homogenous,and the other a zonal dipole.The former is caused by the anomalies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the latter arises from the anomalies of both subtropical west Pacific high and regional cold air in lower troposphere.The most dominant mod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SWC is homogenous and it h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AO).Neither NAM nor ENSO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AT in SWC.The anomalies of NA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ies of tropical circulations,and there-for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WC.When NAM is in positive (negative) phase,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more (less) than normal in SWC.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 over the whole SWC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no.However,during La Nina winter,the pattern is not uni-form.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entral parts and a decrease i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SWC.The severe drought in SWC in winter 2010 is more likely caused by anomalies of NAM,not El Nino.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亚洲季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其时间和空间演变及其与ENSO、AO之间相互作用等研究的主要进展。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系统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大气对流层的深厚型环流系统, 其异常表现为东亚区域整层环流系统的异常;东亚冬季风具有2a, 5~7a的年际变化和10a以上的年代际变化, 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爆发与撤退日期的突变性;强弱冬季风年的异常环流形势在对流层各层以及高纬度、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有所表现;在年际尺度上, ENSO、AO与东亚冬季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年代际上, 东亚冬季风同两者之间有着更显著的联系, 通过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我国、东亚甚至于全球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