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11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黄河三角洲五号桩海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部分,为1972~1976年黄河自神仙沟、刁口河行水入海的区段,其位置在现代黄河入海口西北约40km处,距东营市约100km。该段岸线向海突出,0~15m等深线距密集,坡降较邻近区段最大,是目前黄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冲刷后退的区段。这种状态与东南部的现代黄河入海口处的迅速向海淤进,及西部的黄河故道以西套儿河口附近趋于平衡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本文以1986~1987年实测资料为主,结  相似文献   
362.
山东省沿海地区的山茶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述了山东省沿海地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为保护和发展该地区山茶属植物资源,满足沿海各地园林等部门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3.
TheWesterlyAnomaliesovertheTropicalPacificandTheirDynamicalEfectontheENSOCyclesduring1980-1994①HuangRonghui(黄荣辉),ZangXiaoyun(...  相似文献   
364.
从成矿背景出发,在分析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成矿条件的基础上,提取该区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进行矿体预测和工程布置.研究表明该区内矿化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东西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交汇部位的火山机构控制着岩体的空间展布,火山机构成为矿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圈出Ⅰ级和Ⅱ级靶区各3处,并进行了工程验证,在Ⅰ级靶区内发现矿体1条、Ⅱ级靶区内矿化体2处.  相似文献   
365.
吉林二密复式火山机构及成矿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顶山为中心的二密复式火山机构,受东西向基底断裂与近南北向壳断裂叠加部位控制.中心(松顶山一带)为先期闪长质次火山岩侵入,闪长质岩体边缘接触带附近发育寄生火山口(次一级),并充填花岗质次火山小岩株,构成破火山机构环状构造(内环).二密铜金矿床各矿段主要铜矿体集中于花岗质岩体内及其附近,总体分布和方向又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通过成岩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本矿床除铜矿外,还具有金的找矿前景,并给出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66.
金英金矿位于浑江盆地与龙岗隆起的交汇处,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中太古界三道沟岩组、古元古界珍珠门组、新元古界钓鱼台组是找矿的地层标志,北东向盆缘断裂F101、珍珠门组与钓鱼台组的层间滑动破碎带F100是构造标志,晚侏罗世花岗斑岩为岩浆岩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取出14个预测要素,根据每个预测要素的权重赋予不同数值从而建立起预测模型.通过马鞍岗等金英金矿区外围找矿实践验证,该预测模型对寻找金英式金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7.
基于Landsat-TM和MODIS的非洲水体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是进行洲际或者全球尺度内陆水体信息提取的最有效、最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作为全球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大洲,以遥感技术进行非洲内陆水体信息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以2010年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辅以MODIS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选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及波段组合(Band 4/Band 2)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并根据不同气候区,选取4个典型区,监测年内水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非洲内陆水体面积为311 479.2 km2,其中湖泊总面积为209 018.5 km2,占水体总面积的67.1%;河渠总面积64 550.1 km2,占20.7%;水库坑塘总面积37 910.7 km2,占12.2%。非洲拥有水库211个,总面积13 438.7 km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水体主要的分布区,统计分析表明约97%的水体分布在该地区。3)热带沙漠气候区湖泊面积呈减少趋势,热带草原气候区湖泊受干湿季节影响上下波动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湖泊面积变化较小,总体上4个典型区水体面积变差系数<10%。  相似文献   
368.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0、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O.77%、0.24%和O.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1+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369.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物源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算法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进行了物源区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获得各来源组分的粒级范围和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粒级成因组分的来源.研究认为:1)19.2 μm是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颗粒短期悬浮和长期悬浮之界限,而152.4 μm是沙尘颗粒悬浮搬运的粒径上限.2)20 μm作为粉尘物质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之界限具有普遍性,而悬浮载荷的粒径上限则与一定的风力条件和地表状况密切相关.3)沙尘沉降物包含4个物源区组分,粒径范围分别为:<1 μm(组分1)、1~19.2 μm(组分2)、19.2~152.4 μm(组分3)和>152.4 μm(组分4).前2个组分属长期悬浮组分,其中组分1代表大气粉尘的本底值;组分2代表非本地源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可能与高空气流的搬运有关,包括甘肃和内蒙古在内的半干旱地区为哈尔滨沙尘提供了一定量的粉尘物质;组分3为短期悬浮组分,主要是区域内部沙尘天气产生,松散地表裸土是该组分的重要物源;组分4为跳跃或滚动组分,源于近源物质堆积,是就地起沙.4)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外源输入约占63.8%,近源和内源输入占36.2%.松散地表裸土的治理仍是哈尔滨防治沙尘天气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70.
以小兴安岭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分析和冻融实验,分析了冻融作用下不同年代排水造林湿地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以及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年代排水造林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深入认识冻融期间高寒高纬度地区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冻融次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经历9次冻融循环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冻融前明显减少;在三种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湿地中,排水时间越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下降幅度越大,表明长时间的反复冻融交替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的进一步减少。(2)冻融前后,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多次冻融交替后,-25~5℃冻融处理比-5~5℃冻融处理酶活性更低,表明较大的冻融温差更能降低土壤酶的活性度。(3)随着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的变化,四种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保持稳定,但其与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通过探究微生物活性所调控的土壤过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便于从本质上验证其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