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右江盆地酸性脉岩继承锆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经经  钟宏  谢桂青  赵成海  胥磊落  陆刚 《岩石学报》2016,32(11):3269-3280
卡林型金矿与岩浆作用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矿床学家关注的热点。右江盆地发育众多卡林型金矿床,但由于区内岩浆岩出露十分有限,岩浆活动对金成矿有无贡献目前还无定论。火成岩中的继承锆石常常可以用来指示早期的、隐伏的岩浆活动。桂西北地区晚白垩世巴马、料屯和下巴哈石英斑岩脉中含有大量的继承锆石。其中,料屯和下巴哈两处脉岩分别与料屯和明山金矿在空间上紧密相关。脉岩中锆石的LA-ICP-MS和SIMS原位U-Pb定年表明,其主要集中于130~140Ma、242Ma左右、400~450Ma、700~1000Ma和1700~1800Ma等五个年龄段。关于较年轻的两个时间段,来自料屯和下巴哈石英斑岩脉的继承锆石分别获得两组谐和年龄,即136.3±3.9Ma(2σ)和242.3±1.7Ma(2σ)、128.2±2.3Ma(2σ)和243.1±3.6Ma(2σ)。这些脉岩侵入的最年轻地层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因而前三叠纪继承锆石可能捕获自地层,而晚于三叠纪的130~140Ma锆石则应来自于深部隐伏岩体。关于242Ma左右锆石,尽管其与围岩地层百逢组1~2段近于同期,但其晶形较差且多呈不规则碎片状,暗示其更可能源自百逢组中的沉积碎屑锆石。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期锆石所代表的岩浆事件可能与古特提斯洋闭合有关。以上130~140Ma和约242Ma左右的两组年龄,与初步确定的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的两次成矿的时代基本一致,据此推断金矿化与岩浆作用可能有一定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2.
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地质信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资料,主要来自冀东、辽东、内蒙古中部,五台-太行、河南和鲁西等地早前寒武纪以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和深成酸性侵入体,也有少量副变质岩的分析结果。已搜集的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304个Sm-Nd分析资料表明,除同位素年龄信息外,作为壳-幔演化示踪剂,给出了岩石圈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除已由U-pb法证实的冀东曹庄、辽东鞍山有≥3.8Ga的地壳残留外,Sm-Nd资料还暗示吕粱和登封一带存在>3.5Ga的古老地壳。在华北地台上,除>3.5Ga的早期壳-幔分离事件外,3.2~3.6Ga,2.6~3.0Ga和2.0~2.2Ga分别为三次造壳的高峰时间。来自华北不同地区的Sm-Nd资料还表明,在3.0Ga以前即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老地壳,加之晚太古的造壳规模,太古宙地壳规模之宏大已与现代地壳相近似。除壳-幔分离的造壳事件外,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壳活化再造十分强烈。活化再造形成的酸性侵入体的Sm-Nd同位素资料显示T_(DM)=2.6~2.8Ga是活化再造的最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33.
沧县隆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沧县隆起上施工的350m深ZKT1钻孔沉积特征、测年(AMS14C和OSL)及磁性地层研究,并与CGZ5、BZ2孔磁性地层及海侵层对比,结果发现:沉积岩层M/G(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极性带界线埋深存在较大沉积差异,B/M(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趋于一致,3期海侵层基本稳定;早更新世沧县隆起不同部位存在沉积差异,继承了古近纪以来的断陷沉积;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沧县隆起准平原化,整体处于同一稳定下沉的沉积演化环境;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三期区域性层位较稳定的海陆交互作用,形成滨海冲积平原。本文可为渤海湾地区新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区域古地理恢复与地质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MAPGIS在数字制图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5万区调填图为例,阐述了MAPGIS的数字制图技术。主要讲述了数字制图过程中准备工作、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操作方法上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误差校正、图幅接边、质量检查和图幅输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5.
对1985—1995年历史天气图资料和本地预报经验综合诊断分析,分型建立霜冻预报推理模式,在586微机上实现预报业务自动化流程,试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6.
研究表明,花岗岩类的源区存在大量成矿元素;源区的成矿元素能有效转入岩浆熔体并随岩浆演化而逐渐富集,是花岗质岩浆能形成热液矿床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才能在流体自花岗质岩浆出溶的过程中形成含矿流体进而形成热液矿床.因此,研究成矿元素(如铜、金等)能否从源区进入熔体并在残余熔体中得以富集,对评价花岗岩类岩石的成矿潜力、正确认识花岗质岩浆形成热液矿床的过程和机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7.
三峡库区长江阶地冲积物的年代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峡库区的长江阶地是研究川江、峡江水系演变的重要证据。发育冲积物的阶地主要出现在库区西半部的川东和重庆的中低山、丘陵区,最多有6级。阶地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确定阶地的形成时代。我们采用TL法和ESR法测量了三峡库区6个地点阶地的堆积年龄。测量数据显示,ESR法基本不适合测定三峡库区冲积物的年龄;尽管TL法本身存在缺陷,但测得的T1~T4的堆积年龄得到其他独立的测年结果的支持。阶地T1~T4的TL年龄依次为7~17 ka、28~46 ka、62~81 ka和103~105 ka。此外,根据年代地层对比的方法以及前人的古地磁测量结果,推测三峡库区第四级阶地的年龄大于101 ka,第五级阶地的年龄大于392 ka,而第六级阶地的年龄小于780 ka。从而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阶地堆积的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38.
三峡库区坡地地貌过程的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奉节至湖北巴东一带三峡库区,存在两类坡地,分别是深层风化坡地与崩积—残坡积坡地。这两类坡地上,堆积物的稳定性差,表现为剥蚀、堆积的速率大。堆积物的累积速率可粗略地依据热释光年龄来估计。据此我们推测深层风化坡地的浅层滑坡周期大约是1.5ka,对应的堆积速率大约是33cm/ka。崩积—残坡积坡地上主要的陡崖崩塌发生周期是40ka60ka,坡地中部的累积速率大约是4cm/ka。在崩积—残坡积坡地上常见生长的树木因堆积物蠕滑而变形,树木变形程度反映了蠕滑速率,据此估算的蠕滑速率是非常可观的,这既是坡地中部的剥蚀速率,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坡地下部堆积物的物质供应速率。这些认识可能对滑坡与水土流失的治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塔里木盆地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于理解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内陆干旱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构造运动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尔勒地区的两个全取心钻孔ZK3(深500 m)、ZK5(深300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ZK3孔中更新统底界为54.8 m,下更新统底界为167.0 m,上新统底界为432.0 m,钻孔底部年龄约为6.2 Ma,属上中新统上部;ZK5孔中更新统底界为64.7 m,下更新统底界为241.5 m,钻孔底部年龄约为3.2 Ma,属上上新统.基于上述磁性地层年代标尺,通过沉积速率分析发现ZK3孔在3.0—3.6 Ma之间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在此期间的快速隆升.通过东西部多个盆地地质剖面沉积速率的对比分析发现,这期构造活动在区域上具有准同期活动特征,在时代上与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代一致,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0.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环境同位素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2H、^18O、^13C、^14C、^34S分布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关中盆地腹部与其周边地区地下热水环境同位素异同现象及其水文地质意义,论证了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的补给循环及其赋存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关中盆地地下热水中环境同位素δ(^18O)、δ(D)、δ(^13C)、δ(^14C)、δ(^34S)的分布除δ(D)外均呈现中部富集、周边贫化趋势,指示关中盆地腹部咸阳及西安城区1500m以下地下热水赋存环境相对封闭;地下热水滞留时间较长,以碳酸盐矿物溶解为主的水岩反应强烈,热储层中碳酸盐溶解对地热水中的HCO3^-、δ(^18O)、δ(^13C)随深度增加趋势有明显贡献,δ(D)在盆地中部的贫化指示地下热水补给时的温度偏低,根据补给高程计算,西安、咸阳城区地下热水分别为秦岭和北山末次冰期雪水补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